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2年06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神疾病患者的守护者
——记四川天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青年医师杨川江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他们才有病,我没有病!我不住院!他们是一伙的,就是他们联合起来图我的财、害我的命,周围到处都是他们的人,我的儿子也是坏人冒充的,是他们派来整我的……”


50多岁的强叔(化名)本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患上精神疾病后,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言语荒诞离奇,行为冲动不顾后果,严重地影响了自身及周围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最终被家人送到四川天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治疗。


对于强叔,家人怕他,邻居畏他,能与他面对面沟通的人,是该中心精神科青年医师杨川江,“我们就是要做一个让患者信任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他们得不到帮助和理解的时候,做他们最后的稻草,他们只是生了一场病,会好起来的。”从杨川江选择做一名精神科医生的那一刻起,注定就扮演起了“守护者”这样一个角色。

当好患者的“朋友”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完全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与生活的,而沟通,是打开他们心门,治愈他们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这些如同孤岛般的患者,需要家庭的支持,治愈周期长、病情易反复等因素,让一个个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负担。杨川江经常要面对的,就是这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我对每个患者家中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患者的家人们常常对患者的病情倍感无力与无助,这时候医生就是最能够帮助他们一家的人。”杨川江说,他与强叔(化名)一家已经认识了多年。


据了解,患者强叔总是认为自己很有本事,要干许许多多的大事,总在没有准备周全的情况下,贸然把家中的存款悉数砸进一项项“事业”当中。他整日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做事却又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家人对他的折腾简直是苦不堪言。而在强叔的心里,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做成了很多大事,是个人人敬仰的大人物。家人不愿再拿钱支持他,就是嫉妒自己的本事,他还对家人的劝阻大发雷霆,严重时甚至出现攻击性言语及行为,给家人的心理及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及民警的协助下被送至中心寻求治疗。


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在精神科领域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了解判断病情的关键环节,在杨川江的循循善诱之下,强叔向他敞开心扉,诉说了他行为背后的种种缘由。


杨川江发现,导致强叔整日兴高采烈,不停忙碌,花钱挥霍,行为鲁莽的真实原因就是他患上了躁狂症。住院的日子里,杨川江不仅要根据强叔的病情变化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时刻关心强叔的心理变化,疏导他的负面情绪。随着病情的缓解,自知力的恢复,强叔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给自身及家庭造成的严重伤害。


杨川江认为,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像一个朋友一样平等地与其对话,这是对精神疾病患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做患者与其家庭间的桥梁

在杨川江看来,精神疾病患者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支持,是疾病综合治疗及全病程管理的一项关键环节,他也常常把自己定位为一座桥梁的角色。


独孤(化名)阿姨是常年在医院居住的患者,她也是真的孤独。自患病住院以来,女儿从未来院看望或关心过她,甚至拒绝承认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杨川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杨川江在孤独阿姨的住院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甚至在她多次因其他躯体疾病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时,也作为其临时代理监护人忙里忙外地联系送诊。


在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双重影响下,独孤阿姨的状态一直不佳。杨川江从未放弃过联系她的女儿,努力消除其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并告知其应承担的赡养与监护责任。经过多次沟通与劝解,独孤阿姨在住院的第8个年头,终于盼来了一场久违的“母女重逢”。“这是我女儿送来的水果和牛奶呢!”从那以后,独孤阿姨的女儿便经常提着大包小包来院看望她的母亲,温馨的场面,让病友们投来羡慕的眼光。


因为患者群体的特殊性,杨川江一次次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每个家庭“难以承受的痛”。在一次乡村访视中,杨川江在一个简易的瓦房中,发现了一位蜷缩在角落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精心的照护及专业的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社交、劳动等基本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甚至多次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的行为,好好的一个家,已被他打砸稀烂,没有一件完好的家具电器。家人和周围的邻居不堪其扰却又无能为力。由于患者父母年迈,没有送诊能力,在征得其父母同意后,杨川江便详细地向辖区分管治安、民政残联的社区干部汇报患者的相关情况,后由相关部门陪同其父母将患者送至医院接受治疗。


在中心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杨川江还会细致、及时地为其梳理中心所能提供的惠民服务,并申请“阳光救助”,减免贫困患者住院费用等。待患者出院后,他又会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的家人为其申请办理特殊疾病门诊治疗。种种贴心的举动,都大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当好一个精神专科医生

走上精神专科这条路对杨川江来说是个“意外”,却也有着意外收获。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参加工作时,他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选派到了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我对精神专科领域不够了解,专业知识匮乏,临床经验缺失,都是亟须解决的难题,但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愿意为之加倍努力。”杨川江说,无论如何,他都要在短时间内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临床医师。


随着工作和学习的深入,杨川江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就感,“我们能用专业医学知识帮助患者,使他们病情得到好转,回归家庭,甚至部分回归社会,会感到很欣慰。”学习的精神病学专业知识越多,接触的精神疾病患者越多,就越让杨川江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医者仁心,杨川江愿持一腔热血,为之终生奋斗。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杨川江还抓住中心选派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半年的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精神病学发展的新动态,积累经验,最终以“华西医院优秀进修生”的称号顺利完成了进修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杨川江也总是在青年志愿者中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在做好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在高速卡点的疫情排查、隔离病房的诊疗、大规模核酸采样、新冠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影响下的应急心理救援等各项工作中,都能看见杨川江的身影。“基层是直面群众的第一线,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就是群众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遇到关键时刻,往前冲就是了。”今年5月,杨川江还荣获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卫生系统青年五四奖章。


青年医师的成长之路总是艰苦又漫长,“80后”杨川江作为青年骨干,还将为基层精神卫生事业注入更多能量。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