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体验过肩部疼痛,活动时感到不顺畅?这可能是肩袖损伤的征兆。肩关节灵活但易损,肩袖损伤是肩部健康的一大威胁。肩袖损伤不仅限于运动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0 。肩袖由四块肌肉组成,负责稳定肩关节和助力动作。但日常行为如过度使用或外伤,可能导致肩袖肌腱发炎或撕裂。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疼痛,但若不及时治疗,疼痛会加剧,影响日常活动,甚至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肩袖为何会受伤
三大诱因要警惕
慢性劳损:重复的肩部动作,如游泳、羽毛球、举重等运动,以及频繁的家务劳动,如晾衣服和擦拭高处玻璃,都可能导致肩袖损伤。
急性外伤:意外跌倒或提重物时,肩部可能因冲击力或突然发力而拉伤肌腱。
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50岁后肩袖肌腱退化,骨质疏松使肩部脆弱,易引发撕裂。60岁以上人群肩袖损伤率高达30 。
预防胜于治疗
四招远离肩痛
科学运动,避免过劳:运动爱好者应调整运动方式,减少过头顶动作,每周安排1~2天肩部休息。健身时控制卧推、杠铃推举重量,保持正确姿势,降低肩部受伤风险。生活中搬重物要贴近身体,使用腿部力量;避免单肩背包,改用双肩包分散压力。
强化肩袖肌群:肩袖肌群,类似肩关节的“安全带”,有助于保护肩部健康。建议做外旋抗阻训练,肘贴身,手握弹力带向外转,模拟开门动作,每组15次,每日2组。肩胛稳定性练习也很重要,例如靠墙天使动作,背靠墙站立,手臂沿墙面滑动,保持肩胛骨收紧。
纠正体态,改善姿势:不良体态如圆肩驼背会破坏肩关节平衡,增加肌肉摩擦。建议久坐者每小时起身做扩胸运动,交叉双手拉伸胸肌;睡眠时避免侧卧压迫肩膀,可用抱枕支撑手臂,保持肩部舒适。
运动期间不忘热身与放松:运动前热身时激活肩袖,如手臂画圈、爬墙动作,有助于肩部肌肉准备;运动后,用泡沫轴放松三角肌、斜方肌,高强度训练后冰敷肩部10分钟,可缓解肌肉疲劳,减轻炎症。
许多人将肩痛误认为是“肩周炎”,但实际上两者截然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肩袖损伤的明显症状包括:夜间侧卧时疼痛加剧,甚至痛醒;手臂抬举无力,梳头、穿衣变得困难;手臂抬至60°~120°时出现剧痛,即“疼痛弧”;特定动作如外旋、外展受限。
规范治疗
阶梯化方案助康复
非手术治疗:90 患者无须手术。对于大多数肩袖损伤患者而言,针灸、药物、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是首选。通过这些综合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肌腱修复,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
手术治疗: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动刀”。但在一些情况下,手术干预必不可少。若肌腱已经完全断裂,通过MRI检查显示为全层撕裂;或者经过保守治疗3~6个月后,病情毫无起色,疼痛依然严重影响生活;此外,年轻患者遭遇急性外伤性撕裂,为了避免肌肉萎缩,及时进行缝合手术尤为关键。
避开康复误区
这些行为要叫停
在肩袖损伤康复中,避免错误行为至关重要。盲目“甩肩”可能导致撕裂加重,活动应在无痛范围内。术后或急性期过早负重,如提重物、做家务,易引发二次损伤。同时,控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病,以避免延缓肌腱愈合。
如果肩痛出现以下情况,务必及时就医:夜间痛持续2周以上,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手臂乏力,连梳头、摸后背这类基本动作都难以完成;受伤后肩部迅速肿胀,还伴有瘀斑,这很可能是急性撕裂的表现。
肩袖损伤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就能有效规避严重后果。记住,预防从日常的点滴习惯开始,保护好肩袖,才能让我们轻松自如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抬手与拥抱,尽情享受美好的每一天。(四川省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