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茎癌是起源于阴茎头、冠状沟和包皮内板黏膜以及阴茎皮肤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阴茎鳞状细胞癌,约占阴茎癌的95 。阴茎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年龄50~70岁。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病例约26000例,占男性癌症新发病例的比例不足1 。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发病率存在巨大差异,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体上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要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阴茎癌发病率同样受到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以及卫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以色列犹太人的阴茎癌发病率世界最低,与其新生儿行包皮环切的宗教传统有关。
阴茎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发病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已被确认,如HPV感染、包茎、吸烟等。另外,阴茎癌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患有阴茎硬化性苔藓、疣、湿疣以及包皮环切不彻底等。因此,有上述疾患应尽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教育水平低、性伴侣多、初次性生活时间早等。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的逐渐推广使用,阴茎癌发病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包茎是阴茎癌重要的危险因素,包茎与阴茎癌密切相关。由于涉及个人隐私以及卫生知识匮乏等情况,加之其原发病灶常较隐蔽,故早期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需要特别重视。包茎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阴茎癌原发病灶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明显,典型表现为阴茎无痛性肿块或溃疡,绝大多数为上皮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晚期阴茎癌的临床症状随转移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原发病灶的评估应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评估和病理活检。在进行原发病灶局部治疗前,病理活检是必需的。阴茎癌病理报告应包括原发肿瘤的解剖部位、大小、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及分级、浸润深度、神经周围侵犯、血管/淋巴管侵犯、尿道侵犯、海绵体侵犯、手术切缘以及p16/HPV状态等。
原发病灶的治疗方法包括保留阴茎器官的治疗以及阴茎全切加尿道会阴造口或阴茎再造。保留阴茎器官的治疗方法有局部病灶切除、外照射放疗(external-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近距离放疗、激光治疗、阴茎头切除重建、阴茎部分切除阴茎头成形等。保留阴茎的治疗虽然可能导致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加,但肿瘤的局部复发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无明显影响,且在保留阴茎功能及美观方面有明显优势。
阴茎癌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并有逐级转移(stepwise)的特点,即沿腹股沟浅组淋巴结-腹股沟深组淋巴结-盆腔、腹腔淋巴结逐级转移。也有研究发现,如原发病灶累及尿道海绵体,则可不经腹股沟区域而直接转移到盆腔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是阴茎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需要进行全面彻底的评估。因此,对疑诊阴茎癌的患者,需要仔细触诊双侧腹股沟区域,首先检查有无可触及的肿大淋巴结,然后再结合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对区域淋巴结转移作出准确诊断。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能够达到分期和治疗双重目的,是否行淋巴清扫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评估。阴茎癌转移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包括化疗、临床试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靶向治疗等。总之,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期、分级以及患者意愿来决定,原则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阴茎。
阴茎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肿瘤的病理特征、临床分期和分子因素等,此外,也与阳性淋巴结数目、位置及结外侵犯以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时机等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是阴茎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阴茎癌的随访非常重要,可以早期发现阴茎局部复发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绝大多数早期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仍有治愈的希望。同时,随访还是评估患者预后和预测近远期并发症的良好方法。随访的时间和内容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科学安排,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1.四川省肿瘤医院 2.盐亭县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