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康养生正当时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标志着春季的深入和发展。《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故清明节是一个清除浊气的好时节,根据中医理论,清明节气养生重点在于顺应节气变化,调整饮食起居,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康健的状态。

       养生

       清明节是多种慢性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复发之时,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羊肉、公鸡、海蟹等易发的食物,饮食还要以清淡为主,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

       常吃二甜

       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有效预防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复发,煮粥、炒菜均可。

       大枣:不仅对脾脏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可以煮粥食用或者是切碎泡茶喝。

       常吃三菜

       韭菜:所谓“春韭贵如油”,韭菜在春天质量最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排出身体毒素。而且韭菜是温性的,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利于人体生发阳气,在补肾的同时,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炒鸡蛋或做成韭菜盒子,都很不错。

       苦菊:清明节气时如果肝火太旺会引燃心火,这两堆火要是一并烧起来问题可就大了,比如容易出现口疮、口腔溃疡、牙疼、长痘等。苦菊能清热去肝火,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微苦,洗净以后凉拌就能吃,很爽口。

       马齿苋:清明时节的野菜性偏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其中,马齿苋是最流行的野菜。把采来的马齿苋去掉根和老茎,洗净后需用滚开的水焯大约一分钟再捞出来,并切段放入盘中。吃时可以拌些蒜泥,再加上醋和姜,这样会起到驱寒的作用。

       常揉三穴

       行间穴: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旺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太冲穴: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处向脚腕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它是肝经的火穴,能够把肝气肝火消散掉。通过按揉“太冲穴”,可以让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长期按摩此穴,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对脂肪肝的防治也有很大益处。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个人感觉酸胀为度。

       常饮四汤

       山楂薏米饮:取生山楂9克、薏米10克,加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每日一剂,煎熬后分4次口服,2个月为一疗程。有疏肝理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藕汁白萝卜饮:鲜藕100克,白萝卜100克,蜂蜜30毫升。选取鲜嫩的藕节,同白萝卜一并洗净切碎,放入榨汁机榨汁,过滤后在汁中调入蜂蜜即可饮用。可以凉血养阴,养肺润肠。

       枇杷银耳汤:新鲜枇杷150克,银耳10克,白糖适量。将银耳用冷水浸发清洗干净,放入碗内加少量水,上笼蒸至银耳黏滑成熟,选新鲜枇杷剥去皮,挖去籽,切成小片待用。洗净锅,放清水烧开,先下蒸好的银耳,烧滚后再放入枇杷片和白糖,放入大汤碗中即成。此方可治疗肺热伤阴,肺燥咳嗽,咯痰不爽,肺结核等病症。

       砂仁鲫鱼汤: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有醒脾、开胃、利湿的功效。

       调理

     《历书》:“春分节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这一时节,自然界阴阳调和,草木萌动,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人体的阳气生发,肝气易亢,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等脑部不适。现代研究表明,此阶段气压波动较冬季频繁,脑血流速度变化幅度大。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肝属木,木生火,肝失疏泄则脑络失和,火邪攻心、脑而致病。因此,需顺应节气特点,科学养护脑健康,以保持脑清目明、神采奕奕的状态。

       动静结合,稳定生物钟

       时节特点:春分后地磁活动增强,易出现睡眠节律紊乱。清明前后温差可达12℃,血管舒缩频繁,容易诱发偏头痛。

       建议:

       清晨养阳法。5~7点,面向东方,练习“嘘字诀”(口吐“嘘”音同时配合缓慢呼气,手掌开合或腰部转动导引气息),配合踮脚后跟36次,分4组进行,通过震动涌泉穴引火归元。

       午时护眼冥想法。13~15点,闭目“青冥式”冥想。具体方法为双手搓热敷眼,想象绿色光晕笼罩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持续10分钟。

       疏通气血,预防脑疲劳

       时节特点:春季风邪善行数变,头颈部体感温度较实际低5℃,头颈部受凉易致脑供血不足。肝经气血旺盛时段(1~3点),肝经主时,脑窍得养。

       建议:

       头部叩击法。以指尖轻叩四神聪穴(属经外奇穴,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个穴位),从前往后呈Z字形行进,此法可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

       颈项导引术。双手交握置于颈后,头颈缓慢做“米”字操,每个方向停留3次呼吸的时长。

       穴位按摩。19~21点,手少阳三焦经行经时按摩合谷穴(在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顺时针揉按2~3分钟,疏肝理气。

       清明前,外邪易袭,需加强防护,尤需注意“倒春寒”防护,外出可佩戴丝巾保护颈后风府穴。特别注意避免洗头后直接吹冷风,建议用吹风机温风彻底吹干发根。若出现持续视物模糊、突发性耳鸣等先兆症状,应立即就医。(据《中国中医药报》、养生中国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