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愿每一颗星星 都能闪闪发光

     “医生,我1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他是不是长大就好了?”

     “医生,我家孩子只是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交,怎么就被诊断为孤独症了?”

     “医生,我闺女刚被确诊为孤独症,是因为我们对她的关爱太少了吗?”

       在门诊,医生经常被很多家长问到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今天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让我们一起对孤独症多一分了解。

       他们有明亮的双眼,却不愿和他人对视。他们有正常的听力,却对别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能理解和遵守社会交往规则,不会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就是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不善与人沟通,通常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就像星星一样,在属于他们的“夜空”中独自闪烁。

       社会公众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孤独症,学会理解并接纳孤独症儿童,营造关注与关爱他们及其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让每一颗“星星”都能闪闪发光。

       身边故事

       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已达到1/100左右,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虽然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孤独症孩子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昊昊(化名)是一个2岁半的男孩,从婴儿期开始,妈妈就发现他跟别的孩子很不一样。比如:

       ·他从小不喜欢被人抱,如果有谁想抱他,他就会挣脱。

       ·跟人基本没有目光对视。

       ·不会用手指指着一个东西要你拿给他。

       ·洗澡时对水温反应迟钝。有时洗澡水太烫也没有不适反应。

       ·喜欢不厌其烦地重复很多遍观看同一个节目。

       ·看儿童节目时不会模仿电视里的人物说话,没有手舞足蹈的动作。

       ·2岁以后还不会说话,也不叫爸爸妈妈。有需要时用身体语言表达想法(比如拉着妈妈手到门口表示想出门玩)。

       ·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他不拒绝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但基本上各玩各的,和其他小朋友很少有目光交流,也没有语言交流。

       ·重复玩乐高、托马斯火车、拼图和折纸等游戏。可以长时间一个人玩。

       ·喜欢站在街口看红绿灯。观察灯的变化、车流的变化,一站就是20分钟。

       ·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如有改变就难以适应,甚至会爆发性地哭闹。

       昊昊也有一些显著的长处,比如他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很强,能听得出非常细微的差别。他有很强的图像记忆能力,能凭着记忆中的图像完成上百块的拼图。

       在2岁儿保体检时,医生给昊昊做了孤独症筛查,结果为阳性。在医生的建议下,妈妈又带昊昊到儿童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最终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妈妈这才认识到,昊昊的这些不同寻常的行为,原来是孤独症的表现。

       经过半年的康复干预,昊昊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从完全回避对视,到能短暂注视妈妈的眼睛;开始模仿发出“妈妈”“要”等简单词汇,能用手指向饼干盒表达需求;兴趣从单一排列玩具车,到尝试用积木搭建简单房屋,展现出更多创造性游戏行为……

       早期识别

       孤独症的社交沟通缺陷和部分刻板行为在早期即可出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或征兆,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

       不(少)看:不看人,跟人的眼神接触或对视时间少。

       不(少)应:孩子对父母的呼唤没有反应,好像没听见一样;不会在父母的手指、眼神提示下共同关注周围的某个物体或事件。比如妈妈指着灯告诉孩子:“宝宝看,灯亮了”,孩子不会跟随妈妈的手指去看灯。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用手指着东西让你拿给他等。

       不(少)语:语言发育延迟,没有语言或语言很少。

       不当:不恰当地使用物品,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言语的不当,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认清误区

       误区1:孤独症是精神病

       孤独症的病因复杂不明,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基因因素;

       ②环境因素:妈妈怀孕前三月、父亲年龄、饮食营养、化学元素、传染病、污染、压力等;

       ③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④脑结构:孩子两岁前与后大脑发育速度突降,大脑区域功能不同,大脑处理方式不同。

       误区2:孩子得病,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

       误区3:孤独症儿童很少,疾病发病率低

       事实上,全球已有逾7000万人患有孤独症。

       据美国CDC最新研究数据,每36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平均每1000名儿童的综合患病率高达27.6 ,相比两年前增长了4.6个百分点。

       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 ,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在这1000万人群中,0~14岁儿童约有300万~500万人。

       尽早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尚无药物可以治愈。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开展高强度科学行为干预(始于2岁前),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孤独症的预后还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方法和干预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高、孤独症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所以提倡尽早开展训练,抓住最佳时机尽量提高患儿的能力。不进行治疗的多数孤独症儿童预后较差,半数以上会发展成终身智力残疾;小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改善。

       孤独症的主要干预手段为康复训练。如果孤独症儿童存在较严重的情绪不稳、自伤、攻击和破坏性行为,且行为矫正方法无效,或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时,就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如果暂时找不到专业康复机构,家长可以购买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影音材料,在家为孩子进行干预。家庭训练可以从制定结构化日程表开始,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模仿能力训练,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等。6岁前是干预最佳年龄,每天干预时间应不少于3小时。

       给予关爱

       在家中,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孩子?

       学习正确的方法 家长要尽早学习康复教育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训练手段,以帮助减少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家长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等方式,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提供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相互关心、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呵护、理解和关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保持情绪稳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

       帮助孩子合理表达情感 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的认识、探索,以及合适的情感表达和行为调整。例如,引导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感到开心吗?”“你似乎有些难过,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情感、理解他人需求等社交技能。家长要注意正向引导、用语简洁、语调舒缓,帮助孩子建立主动沟通的自信,培养孩子积极社交的技能。

       除了家庭的支持,关注孤独症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需要社会、学校、社区的理解和接纳,更需要全社会为他们及其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多知一点

       如何与“星星的孩子”相处

       社会上还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孤独症患者都是天才。另一种误区是,孤独症患者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无法融入社会。专家介绍,这两种误区都太极端了。

       孤独症谱系障碍按照智力水平和能力划分,可分为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说,有一部分孩子不自闭,甚至没有生疏感,他会主动接触你,没有人际之间的界限概念。这是孤独症的一种,即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也就是具有天才特质的孤独症。但是,不是所有孤独症儿童都是天才。

       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患孤独症的孩子,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交往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他们有一些典型特征,比如表达不畅、对呼唤缺少反应、不爱与他人玩耍、不能理解他人情绪、喜欢重复性活动等。这些典型特征实际上是以孤独、社会交往困难和行为刻板等特殊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给他的社会功能带来很大的损失。初期的时候,很多孩子有玩的动机,但是由于他不会玩,他就会受挫,受挫以后他就会出现简单的攻击行为。

       与孤独症孩子交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尽量语言简洁,少用比喻、隐喻和幽默。交流时加上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孤独症儿童没有交友意愿的时候,不要强迫他们。

       当我们遇到他们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哪怕只有一点点,对他们都是一种鼓励和肯定。(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静安官方微信等 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