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不是见不得人的“难言之隐”,它其实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疮形成的关键,而现代生活中,久坐、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等因素,就像一个“幕后黑手”,让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在肛门处形成了“小肉球”。别小看这小小的痔疮,它可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为什么痔疮会找上你
吃出来的隐患:火锅、烧烤、酒精,这些美食虽然诱人,但吃多了,体内湿热就会堆积。一旦堆积时间较长,肛门周围的血管就像被“火”烤了一样,肿胀起来,这就是湿热型痔疮的由来。
坐出来的毛病:现代人工作忙碌,久坐成了常态。如果你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肛门长期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容易形成瘀堵。就像水流不畅的河道,时间久了就会淤积,肛门周围的血管也是一样,瘀堵久了就可能出现痔疮了。
累出来的虚弱:熬夜加班、过度劳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其实是在透支身体。脾胃虚弱,肛门周围的肌肉力量也会下降,痔核就容易“跑出来”。身体的“防线”一旦变弱,痔疮就更容易乘虚而入。
中医应对有方法
吃对食物,赶走湿热瘀堵:早餐可以吃点燕麦粥搭配蒸南瓜,这可是促排便的“黄金组合”。如果想加餐,推荐无花果和柿子,它们天然的止血“小能手”。但辣椒、白酒和油炸食品会加重湿热,一定要远离。
对症食疗方:肛门灼痛出血,可以尝试马齿苋瘦肉汤,清热止血效果好;痔核紫肿,黑木耳红枣羹是个不错的选择,能活血化瘀;脱出无力,黄芪小米粥能帮你补气。
除了“吃”,还有以下这些方法可以缓解不适。
熏洗急救法:鱼腥草、花椒、食盐,煮沸后熏蒸肛门,再坐浴,能快速缓解急性发作的不适。不过要注意水温,熏洗后可以涂抹凡士林保湿。
穴位按摩法:按压和点揉长强穴、承山穴,能改善局部循环,缓解排便疼痛。
药膏使用技巧:湿热肿痛,熊珍栓消炎止痛;出血多,肛泰软膏收敛止血;疼痛明显,马应龙痔疮膏快速止痛。
平时要养成5个好习惯
固定如厕时间:晨起或餐后15分钟内,让身体形成规律。可以脚下垫个小矮凳,减少肛门压力。便后用温水冲洗,再用婴儿棉柔巾轻拍吸干,保持肛门清洁。
久坐需练习提肛:如需久坐,每坐1小时,收紧肛门、放松,双手托腰左右扭转,简单几个动作,就能缓解久坐带来的不适。
适量运动:早晚可以做仰卧抬臀,每天3组,每组15次,锻炼肛门周围的肌肉;平时可以练习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调节全身气血,从内到外强身健体。
调节情绪:压力大时可以按揉太冲穴,缓解压力。睡前可以听一听宫调音乐《梅花三弄》,疏肝健脾,放松身心。
按时体检: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肛门指检和肠镜,早发现早治疗。
常见误区要注意
误区1:“便血就是痔疮,自己买药就行。”直肠癌早期症状和痔疮很相似,如果出现大便变细、黏液血便,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耽误了病情。
误区2:“做手术能一劳永逸。”手术后复发率并不低,术后3年复发率约15 ,配合中药调理,比如补中益气丸,才能更好地降低复发风险。
误区3:“频繁腹泻者不会得痔疮。”其实,频繁腹泻会刺激肛门,导致痔疮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倍。建议每日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孕妇:侧卧位做凯格尔运动,每日2次蜂蜜水润肠,预防痔疮。
司机:车内备冰敷垫,连续驾驶2小时冷敷肛门5分钟,缓解久坐压力。
产妇:月子期多吃黑芝麻糊,避免久蹲如厕,保护肛门。
老年人:晨起空腹喝300ml温盐水,预防便秘,减少痔疮发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