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有人在半夜突然被大脚趾的剧痛疼醒,这种疼痛犹如刀割,让人难以忍受。随之还会出现脚趾关节红、肿,甚至热得发烫,连轻轻触碰一下床单都疼痛难忍,那这极有可能是痛风发作了。痛风,正悄悄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痛风是如何发生的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些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都富含嘌呤。当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最终会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产生约750mg左右的尿酸,其中2/3通过肾脏排出,1/3通过肠道排泄。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男性)或360μmol/L(女性),就会形成尿酸结晶。这些结晶会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里,从而引发痛风。
痛风有哪些表现
突发性关节剧痛:最常见于大脚趾(50 ~70 ),其次是足背、足跟、踝关节、膝关节等也可能受累。当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突然出现关节剧痛,疼痛通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夜间高发:因夜间体温低,尿酸更易结晶。
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像被火烧,皮肤紧绷发亮,触摸时疼痛加剧,往往无法正常行走,甚至连鞋子都穿不上。
发病急:首次急性发作可在3~7天自行缓解,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关节症状会反复发作。在急性发作期过后,患者会进入间歇期,此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间歇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一年发作一次,有些人则可能几年才发作一次,也有少数人会频繁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会逐渐缩短,发作频率会逐渐增加。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进入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周围和其他组织中不断沉积,形成痛风石。
如何诊断痛风
痛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血尿酸水平、关节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发作的时间、部位、程度、诱因等,同时结合血尿酸检测结果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且患者出现典型的痛风症状,基本可以诊断为痛风。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观察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此外,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发现关节的病变和痛风石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痛风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要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海鲜、动物内脏、浓肉汤、啤酒等都是高嘌呤食物,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可以多吃一些低嘌呤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此外,还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的发作风险。
适量运动也有助于预防痛风。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排出体内的尿酸。但是,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会抑制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建议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对预防痛风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已经患有痛风的患者,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在痛风发作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可以将患肢抬高,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此外,还要避免关节受凉,因为寒冷会诱发痛风的发作。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