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03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解锁春分养生密码

       明日,我们将迎来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传统意义上的春季是指立春到立夏之间,春分正好位于春季正中,平分了春季,因此称为“春分”。春分与秋分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几乎等长。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民间也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

       春分过后,天气转暖,雨水充沛,杨柳青青,草长莺飞。

       春分养生,除了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外,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寒暑与昼夜,保健养生时更要注意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协调脏腑功能。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不容易生病,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春分习俗知多少

       竖蛋:在过去的传说中,人们认为春分这一天最容易立起鸡蛋,理由是这天昼夜等长,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处于力的相对平衡状态。虽然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伪科学”,但竖蛋这项活动已成为春分的传统习俗。

       放风筝:诗人高鼎在《村居》中描绘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分一到,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吃春菜:生长在田埂边、坡地间、树丛下的各种野菜,是春天的馈赠。我国部分地区有春分时节吃春菜的习俗。人们采撷春季野菜,将它们凉拌、清炒,或拌馅和面食用。

       送春牛:送春牛,又称“送春牛图”,是一种源于古老迎春仪式的民俗活动。“送春牛图”一般由能言善唱的“春倌”(送春牛的人)拿着春牛图逐村逐户地唱送,寄予了人们对丰收的希望。

       春困不是真的困

       春困是季节交替时人体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变化。进入春季后,黑夜变短,褪黑素分泌相应减少,睡眠质量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气温升高,人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增加。当大脑供氧不足时,就会困倦思睡。

       从中医角度看,春分时节湿气偏重,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同时,湿邪困脾,湿气加重还会阻滞脾胃的气机,影响脾胃运化体内的水湿。湿气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不清爽感为特征的症状,导致易困嗜睡、疲倦乏力、肠胃不适等问题。

       应对春困,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按时用餐,营养均衡。油腻的食物不好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进一步减少大脑供血。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不过饥过饱,睡前避免吃太多食物,少喝咖啡、浓茶或酒等刺激性饮品。

       在生活中,除了保持适量运动,也可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户外自然光线可以对人体进行刺激,有助于改变内在节奏,使大脑中枢神经迅速进入清醒状态,释放压力,消除困倦。

       春分养生做好这五点

       适当捂一捂:医生提醒,在这段时间里,千万要做好防风的准备。春捂时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这样可避免因头颈受风寒带来的不适,如头痛、头晕、颈肩胀痛或感冒、气管炎等。

       饮食宜清补:医生建议,在饮食上要“清补平淡”。此时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适当泡泡脚:每晚睡前用温度适宜的热水泡脚,对于疏通经络、缓解疲劳有很大帮助,每次泡脚时间把握在15~20分钟。周围神经病或感觉异常的患者要注意水的温度,以免烫伤。

       护发勤梳头:《养生论》记载:“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每天梳头要持续一定时间,可以起到通经络的重要作用,所以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饮水防上火:初春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晨起饮一杯水,可帮助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构成抵御病菌的屏障。喝水首选白开水,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饮用蜂蜜水、绿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去火饮品。推荐以下饮品——

       白芍菊花茶:白芍9克、菊花6克。加适量清水,煮沸5分钟后即可饮用,具有疏散风热、养肝明目、平肝潜阳、降血压的功效。

       佛手三七茶:佛手花6克、玫瑰花6克、菊花6克、枸杞6克、石斛6克。加入开水500毫升,泡茶饮,每日喝一次,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明目的功效。

       桑树二宝茶:桑椹9克(鲜桑椹用18克)、桑叶6克。加适量清水,加热煮沸5分钟后即可饮用,具有滋补肝肾、疏风明目的功效。

       春分适合做这些运动

       春分过后,天气渐暖,万物复苏,整个春天都开始忙碌起来。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不利于肝气疏泄。

       点揉大包穴

       作用:大包穴是脾之大络,点揉大包穴能宣肺理气、宽胸益脾,对于工作紧张、压力大、爱生闷气的人此处会有明显的酸痛感,点揉此穴可缓解。

       位置:腋窝下6寸,先找到乳头的位置,水平划过来,第6肋间隙处。

       方法:大拇指放到肋骨的缝隙里,然后稍用力点住,以有酸胀感为度。点的时候收肩(扩胸),肩部肌肉收缩后,继续坚持15秒到20秒,然后放松,做10次。

       侧推两胁

       作用:两胁是肝经走行的部位,推两胁能够疏通肝经,排解郁闷,拥有好心情。

       位置:两侧肋骨下端。

       做法:一手手臂轻轻抬起,屈肘,前臂放于后头部,头颈部微向后仰,达到牵引腋窝的效果,另一只手用掌从腋窝向下轻轻地推擦对侧胸胁半分钟,以有温热、酸胀感为度。

       此外,八段锦中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也非常适合春分的运动,能够帮助全身气机的疏通和生发。

       预备:两足开立与肩同宽,目视前方,两掌五指分开在小腹前交叉;

       上抬:身体重心缓缓升起,同时,两臂屈肘,两掌垂直向上抬至胸前,掌心朝上;

       托天:两腿徐缓伸直,同时,两臂内旋,两掌向上托起,肘关节微屈,掌心朝上,抬头目视两掌;

       拉伸:两掌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两臂保持抻拉,动作略停,下颌逐渐回收至目视前方;

       下落:身体重心缓慢下降,两腿膝关节弯曲,十指慢慢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至斜下方45度时再屈肘,两掌捧于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距约10厘米,目视前方。

       上述动作重复6次/组,每日1~2组,通过上托下落,升降开合,通调上、中、下三焦的元气运行和水液布散,从而达到调理全身的目的。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这一动作可以通过对脊柱的拉伸,纠正脊柱周围小关节的紊乱,并适当刺激脊柱两旁神经根,以此来调节内脏机能。(综合人民网、《健康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