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正在转暖,相信已经有人成了第一批蚊子的受害者。反正早晚都要防,不如现在就开始学习防蚊攻略吧。
这些传染病都跟蚊虫有关
被蚊子咬了,有时候不只是痒一下那么简单,还可能惹上一些传染病。全世界已经发现300余种蚊传虫媒病毒,比如大家熟知的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教授叶慧表示,在我国,最容易遇到的几种蚊虫传播疾病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这些都属于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一旦哪只“幸运蚊”叮了这些疾病的患者,就会秒变“病毒扩散器”,随机挑选下一位倒霉蛋……
能跟带着病毒的蚊子在茫茫“蚊海”中相遇,靠的不只是运气和缘分,更需要在意的,还是蚊子的数量、所在区域、防蚊措施、灭蚊强度等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防蚊要认真,灭蚊要果断,不要给它们可乘之机。
个人防护手段大相径庭
经过与蚊虫多年的“战斗”,大家应该都有丰富的防护经验了。
驱蚊手环、驱蚊贴、驱蚊液、蚊帐、蚊香、穿浅色长袖长裤等,都是常用且有一定效果的个人防护手段。
但很多驱蚊方式都有一些槽点,相信大家都有些感同身受——
驱蚊手环、驱蚊贴:范围有限,蚊子是防了,但只防一点点;
蚊香:只保屋里“一方平安”,普通蚊香不仅熏蚊子,还熏人、熏宠物;
蚊帐:固定设施,太不方便了,可以称之为“蚊虫避难所”;
花露水:主要作用是清凉、缓解蚊虫叮咬带来的痒感,味道挺好闻,但驱蚊效果有限;
长袖长裤:有的蚊子下嘴狠,衣服都叮穿,根本挡不住。
简单对比即可发现,驱蚊液的适用场景更广,身上一喷,屋里户外都能用得上。不过,很多人表示驱蚊液的效果不一,有时候用了还是会挨蚊子咬。这种时候就要考虑一下,你选的驱蚊液有效成分及其浓度是不是到位了。
驱蚊液的有效成分如何识别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科普作家孙亚飞介绍,驱蚊产品的原理是通过添加驱蚊成分,干扰蚊虫的嗅觉或神经系统,导致蚊虫失去判断目标的能力,不能继续叮咬。目前驱蚊液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又称羟哌酯)、驱蚊酯等,其中避蚊胺和派卡瑞丁应用相对更多一些。
避蚊胺:对多种节肢动物都有效,如蚊子、恙螨、跳蚤和蜱,应用经验最丰富;
派卡瑞丁:一种新兴的哌啶化合物,广谱驱避剂,对多种昆虫有效,如蚊、蠓、蜱、沙蝇、螨;
驱蚊酯:被广泛应用的时间较短,但驱蚊效果是被认可的,化学性质稳定,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使用。
挑选驱蚊液产品的时候,盯着这些成分买就对了。而作为驱虫剂销售的其他药物,比如香茅醛、各种植物油、维生素补充剂和草药制剂等,效果都有点一言难尽。以天然植物精油作为驱蚊成分的驱蚊产品并不比以人工合成物质作为驱蚊成分的产品更安全,因为植物精油同样会有毒性或导致过敏。“例如,樟脑虽然有比较显著的驱虫效果,但它具有刺激性,并不适宜儿童使用。”孙亚飞说。
安全性与舒适性需综合考量
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提及的成分都是“蚊虫杀手”,但在使用时还是有很多区别。叶慧介绍,常见的避蚊胺和派卡瑞丁,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就有很多不同。比如:
避蚊胺的严重不良反应少见,但皮肤过度吸收可导致皮炎、过敏反应和罕见的神经毒性。且避蚊胺会破坏一些塑料以及由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例如氨纶或人造丝,并给皮肤带来油腻、黏湿的感觉。此外,大多数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可用于儿童,但不推荐儿童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晒霜或其他需要涂抹的产品,因为反复涂抹(防晒成分可能需要)会导致接触过量避蚊胺。
与避蚊胺相比,派卡瑞丁的耐受性非常好,无味、不黏、不油腻,也不刺激皮肤、不污染织物或降解塑料,对孕妇、儿童也更友好。根据现有数据,正确使用派卡瑞丁也不太可能导致妊娠问题。此外,适合宠物家庭,有研究表明用派卡瑞丁对大/小鼠、豚鼠、兔子和狗做毒理性评价时,其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被评为“很低”。
叶慧提醒:驱蚊液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综合考虑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合适的选择;在挑选驱蚊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选择,相比之下派卡瑞丁更温和、适用性更广;10 的派卡瑞丁可达到很好的驱避效果,这也是兼顾了蚊虫驱避效果和安全性的“黄金浓度”。
使用驱蚊液产品的注意事项
◆使用适量驱蚊剂薄涂在皮肤上,注意不要太多;
◆防止驱蚊剂与眼、口和生殖器接触;
◆切口、伤口或发炎、刺激性或湿疹性皮肤上不应使用驱蚊剂;
◆不要吸入气雾剂,不要在封闭的空间或食物附近喷洒,也不要让其进入眼中;
◆无须频繁涂抹驱蚊剂;
◆如果要同时涂抹防晒霜和驱蚊剂,应先涂防晒霜,后涂驱蚊剂;
◆最好使用单纯的防晒霜和驱避产品,因为防晒霜常需更频繁地涂抹;
◆游泳、洗涤、出汗、擦拭、锻炼和淋雨会缩短防护时间。(综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