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王英
三十余载坚守 撑起女性健康保护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里,妇产科主任王英的手指在腹腔镜操作杆上灵活舞动,显示屏中,一枚子宫肌瘤被精准剜除……3月11日一整天,王英的日程被多台手术排满,其中包括一名70岁老年患者的盆底重建手术及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更有慕名而来的子宫肌瘤患者,她们将健康的希望寄托于这位妇产科医生。这样的忙碌,早已成为王英工作的常态,充实的日程表,见证着一位医者三十余载的坚守与突破。

       脚踏实地成为学科带头人

       1991年,王英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带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扎根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她深知医学领域永无止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2001年,她获得妇科肿瘤硕士学位,深化理论根基;2003年,她前往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研修宫腹腔镜技术,成为西南地区较早掌握微创技术的专家之一。自2012年晋升主任医师后,王英先后担任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四级、三级专家。2019年,她作为“天府英才计划”特优C类人才被引进至天府新区人民医院,从此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面对新组建的科室,王英以“破局者”的姿态重构发展蓝图。她推行门诊一体化管理,规范门诊诊断室、门诊护理室、门诊手术室、治疗室(阴道镜等)的工作流程,包括门诊病历的书写等,减少门诊医疗安全隐患。同时,她按照要求逐渐规范门诊妇女保健工作,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科室要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王英着手实施“人才强科”战略,选派骨干赴华西医院、上海红房子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构建起涵盖产科危急重症、盆底修复、妇科微创的技术矩阵。

       在王英的带领下,科室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三级跳”:短时间内将妇产科建设成为成都市妇产科重点专科、天府新区妇产科质控中心及天府新区产科急救中心,承担天府新区产科急救及妇产科质量控制工作,真正实现“大病不出新区”。

       书写关乎生命与健康的故事

       2023年的一天,王英带领团队在手术室里进行了一台惊险万分的手术。患者李女士的肿瘤生长位置特殊,整个处于子宫下端,其“根”部位于宫颈,进而占据整个盆腹腔,同时还紧贴输尿管,手术过程稍有偏差就可能损伤输尿管。面对盆腹腔内的巨瘤,王英冷静如常:“启动多学科预案,请泌尿外科进行输尿管支架植入。”该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MDT)对疑难肿瘤的诊疗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这台载入科室发展史的巨瘤切除术,她记忆犹新。

     “和其他剖腹手术不一样,患者皮下的小动脉密布,稍有不慎出血量就无法估量。虽然备血和输血工作做得很充分,但我们还是慎之又慎。”绕过层层随时可能破裂出血的小动脉后,王英又发现,巨大肿瘤的表面血管粗大且怒张,这也是一个可能造成大出血的“雷点”。见此情形,王英决定,先对切口处肿瘤表面的血管进行缝扎,再切开肿瘤包膜,待取出肿瘤后用压脉带迅速捆绑子宫颈,以此预防瘤体取出时造成的大出血。凭借详尽的手术方案和精细的术中操作,预判中的损伤泌尿器官、术中大出血等情况均未发生。随着瘤腔逐渐缩小,重达2公斤的巨大肿瘤被成功取出。术后查房时,李女士含泪握住她的手:“谢谢王主任,这个困扰我这么久的事儿,终于解决了……”

       这也不是她第一次指挥这样的“生命交响乐”。王英初到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时,妇科微创手术年手术量不足10台,几乎没有四级手术。如今,科室以宫腔镜、腹腔镜以及盆底重建、微整形作为特色诊疗服务,妇科病房手术量已达1500台次/年。

       从医三十余载如一日,王英始终践行着“大医精诚”的初心。从嘉陵江畔到锦江之滨,她用一颗医者仁心守护着万千女性的健康,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她和她们关乎生命与健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