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成都二医院)对口支援“传帮带”的骨科主治医师胥勇带领甘孜县人民医院(简称甘孜县医院)医疗团队,成功完成该院首例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标志着甘孜县人民医院脊柱微创治疗技术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76岁高原患者
首享“钥匙孔”手术福利
76岁藏族阿公长期受腰1椎体骨质疏松骨折困扰,因地处高原,医疗资源有限,老人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饱受煎熬。胥勇接诊患者后,考虑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对于心肺功能本就较弱的高原患者而言,风险极高。在缺乏MRI的情况下,胥勇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细致的查体及CT检查,决定采用经皮穿刺技术为患者治疗。
通过仅5毫米的切口,精准置入球囊扩张导管,成功复位塌陷椎体并注入骨水泥。整台手术历时45分钟,出血量不足5毫升,术后2小时即恢复自主翻身能力。“没想到这么小的伤口,就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扰。”术后阿公十分感慨。
胥勇自2025年派驻甘孜县人民医院以来,系统开展骨科专科技术“传帮带”工作。本次手术中,他创新采用“阶梯式教学法”:术前通过3D打印模型为本地团队讲解解剖要点;术中运用双屏显影系统实现实时技术示教;术后通过PPT形式反复实例详细讲授手术细节。通过手把手带教,以“留下一门技术,培养一个带不走的团队”为目标,为甘孜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微创技术
点亮牧区健康新希望
甘孜县作为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原牧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出32 。以往此类患者需辗转8小时车程到康定就诊,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此次PKP技术的成功开展,让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微创治疗。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理念将惠及更多农牧民群众。
胥勇表示:“未来10个月,我们将重点培养2~3名能独立开展椎体成形术的本地骨干,同时探索远程会诊模式,让这项技术真正在雪域高原扎下根来。”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既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实践,也为高原地区骨病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平移”范本。随着更多微创技术的本土化落地,甘孜县百姓的“脊梁守护工程”正翻开崭新篇章。 (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