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光是常事,殊不知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疾病。近日,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一名患者“揪”出了腿疼背后的“隐形杀手”,为他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51岁的胡先生,有近30年烟龄,尼古丁早已侵蚀血管;高血压缠身六年有余,收缩压一度飙升至170mmHg。失控的血压如同汹涌暗流,冲击着他脆弱的血管壁。种种高危因素交织,让他成为下肢动脉血栓的重点“狙击对象”,腿疼折磨得他苦不堪言。
“起初以为是外出游玩时不小心伤了腿,可这疼痛越来越频繁,麻木感也如影随形,心里就知大事不妙。”胡先生讲述,前段时间他的左腿突发针扎般钻心刺痛,日常步行都变得艰难。他在家门口的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患有左侧下肢动脉血栓。
人体下肢动脉宛如精密的“输水管道”,为双腿输送着维持活力的养分,一旦被血栓封堵,远端组织将陷入缺血的绝境,坏死风险步步紧逼。就诊不及时,就会面临截肢的风险。为求一线生机,胡先生一家立即赶往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胡先生入院后进行了CTA检查(即CT血管造影检查),这项检查宛如给血管做了一个“高清透视”,结果令人揪心——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附壁血栓横亘,重度狭窄似咽喉梗阻;双侧髂内动脉局部闭塞,血流几近断流。医生解释,若不火速打通“生命通道”,患者不仅要在剧痛中煎熬,渐失行走能力,更可能迈向肢体坏死的深渊。
关键时刻,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胡先生制定了缜密的方案。手术台上,双侧股动脉穿刺精准定位,导管似灵动探针,在患者的血管迷宫中寻路;造影剂奔涌,清晰勾勒出闭塞位点。紧接着,覆膜支架顺着导管通道稳步植入腹主动脉与左侧髂总动脉,撑开狭窄的“隘口”,同时化身坚固盾牌,拦下妄图再次“兴风作浪”的血栓碎片,让腹主动脉-髂动脉血流重归畅达……最终,在多科室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近一周的休养后,胡先生腿疼麻木大幅缓解,他的脸上阴霾渐散,脚步日渐轻盈。
血管有多强,生命就有多长。胡先生的经历也提醒着大家关注血管健康。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烈提醒,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此外,确诊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血管“防堵”锦囊
日常,需时刻警惕身体“警报”。脚背动脉搏动若有若无,单侧腿部悄然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似身体“漏电”,下肢水肿不对称如失衡天平。这些细微异常,可能是血栓潜伏的信号。
高风险人群,定期“安检”不可少。50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踝肱指数(ABI)”检测是早筛利器,能敏锐捕捉下肢动脉硬化蛛丝马迹;高血压、糖尿病等“三高”群体,更要严守防线,将风险扼杀在萌芽。
“动起来”,堪称最亲民的血管“保镖”。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为血管注入活力,能降低30 的患病风险;久坐上班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就能促进血液循环,远离血栓“泥沼”。
饮食有节,亦是关键。告别高盐“重口味”(每日盐摄入<5g)、远离反式脂肪“甜蜜陷阱”、适量饮酒莫贪杯,从餐桌源头为血管“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