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呼吸内镜介入治疗
小小活瓣 开启呼吸新希望
□杨雳 张活 本报记者 陈健

       近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完成首例支气管内单向活瓣植入术,照亮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康复之路。

       日常活动严重受限

       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稍微活动一下,人就觉得很累,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好。”62岁的李女士面容疲惫,向医生诉说自己10多年来被反复咳嗽、气紧困扰的痛苦。随着慢阻肺病情加重,李女士的肺功能急剧下降,陷入极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困境,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就在李女士几近绝望之时,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支气管内单向活瓣”临床器械项目试验,给了她一线曙光。经支气管内单向活瓣植入术是一项先进的肺减容技术,专为重度肺气肿患者量身定制。通过植入单向活瓣,可巧妙地阻断病变肺段气体的逆向流入,让过度膨胀的肺部得以“减负”,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随之显著提升。

       怀着满心的期待,李女士主动表达了参与的意愿。科室副主任黄娜迅速组织团队,对李女士的病情展开全方位、精细化评估。经过严谨的分析,团队一致认定李女士符合经支气管内单向活瓣置入术的条件。

       创伤小得如蚊子叮咬

       一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手术当天,黄娜坐镇指挥,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专家余林与其他团队成员紧密协作。术前拟定在患者左肺下叶前内侧、外侧基底、后基底区三个关键部位放置活瓣。随着支气管镜缓缓探入,余林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她全神贯注地在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定位每一处病变部位。“准备植入活瓣,注意监测各项指标。”余林沉稳地发出指令。助手们迅速响应,传递器械、核对数据,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仅仅一个小时,3个单向活瓣便被成功植入预定位置。

       术后,李女士毫无不适之感,次日便顺利出院了。“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出院,感觉一下轻松多了,谢谢你们。”李女士非常感激。“后期,我们将长期随访跟进患者术后情况。”黄娜称。“与传统手术相比,支气管内单向活瓣植入术创伤小得就像蚊子叮咬了一下,恢复起来更快,能实实在在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余林形象地比喻。

       据悉,目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评价支气管内活瓣治疗异质性肺气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器械项目试验,以积累更多宝贵经验。“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还将陆续开展更多呼吸内镜介入的前沿技术,为呼吸疾病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黄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