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2年GLOBOCAN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较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低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增长趋势也较为显著。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登记办公室2022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从全国487个肿瘤登记处统计的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结果显示,前列腺癌年龄标化的总发病率已超过肾肿瘤和膀胱肿瘤,位居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第一位。以上数据提示,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的快速增长趋势值得关注。
前列腺癌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呈指数增加。我国新诊断前列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而<60岁的前列腺癌相对风险较低。此外,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发病率较高,甚至超过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发病率较低,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水平的持续改善及PSA筛查的广泛开展,农村地区的前列腺癌增长率快于城市地区,导致发病率的城乡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前列腺癌的病因学尚未完全明了。最新的观点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生是先天胚系基因易感性、后天体系基因突变以及微观、宏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除了种族和年龄外,遗传也是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穿刺活检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确诊前列腺癌,是诊断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是否有远处转移以及评价临床分期。高危前列腺癌建议行ECT检查以协助判断是否有骨转移。需要注意的是,前列腺癌在疾病初期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状类似或无特殊临床表现,因此,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定期筛查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为前列腺癌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窗口,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需要说明的是,PSA正常并不能排除前列腺癌风险,需要结合多参数综合评估。
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前列腺癌危险度分层,并结合患者的预期寿命、健康状态及主观意愿共同进行临床决策,进而制定个体化治疗及随访方案。合理的危险度分层需要临床及病理参数的支撑。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根治性治疗、姑息性治疗以及局部治疗等。根治性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治疗及局部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局部姑息性放疗、前列腺冷冻消融(cryosurgery of the prostate,CSAP)、高能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组织内肿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interstitial tumour ablation,RITA)、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等。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主动监测及等待观察等。每一方案各有不同的适应证,需要根据组织学类型和TNM分期综合权衡利弊,科学决策。前列腺癌治疗目标是有效控制肿瘤、最大程度保留尿控和性功能,以及尽可能减少并发症。
随访的意义在于评估疗效及预后,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转移和其他情况,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的变化。前列腺癌是老年性疾病、大病、慢病,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应根据肿瘤危险程度分层、术后病理特征及辅助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随访策略,随访还应包括对其他老年性疾病的监测。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我们期待通过医患共同决策、共同努力,让更多前列腺癌患者获益。(1.四川省肿瘤医院2.巴中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