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主张预防优于治疗。情志病由情绪引发,发病率逐年增加。将“治未病”的理念应用于情志病的防控中,不仅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延缓病情发展,还能有效预防病情复发,从而减轻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与当前推动的“健康中国”理念相契合,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中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尽管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但接受治疗者不足1 ,其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对抑郁症的病耻感、就医难和拒绝治疗。
被忽视的抑郁症治疗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2个月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期仅有9.5 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而其中仅有3.6 的患者寻求专业精神卫生医生治疗,7 的患者寻求卫生保健治疗(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一次精神专科、医疗卫生部门或使用精神类药物),0.3 的患者寻求人群社会服务(如院外的社工及心理咨询师等提供的干预),2.7 的患者寻求中医和其他治疗。而由于多数抑郁症患者未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因此只有0.5 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
情志病的病因病机
《内经》提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通常指正常心理活动的表现。情志异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强调精神情志调适对养生的重要性,主张顺应四季变化以养生。
“五脏藏五志”理论下,一些学者认为肾虚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情志异常,尤其在更年期表现明显。其他学者强调情志活动与肝脏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主张治疗情志病应重视肝脏调节。还有观点认为肝脏在调节应激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情志病包括由情绪刺激引发的疾病和由情绪刺激诱发的病症。中医学对情志病有悠久的认识和研究历史。
情志病的治疗方法
《内经》开创心理治疗先河,提出“以情胜情”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情志相胜法”。张景岳、叶天士、张从正分别提出不同心理疗法,张从正的疗法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多种方法相吻合。
张秀清进一步阐述了“以情胜情法”的治疗原理,认为人的心理存在某种自愈机制,“以情胜情法”就是用情志的引发来唤醒患者心理的积极因素,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胡永年、张颖等认为可以将“情志相胜法”扩大,指出情志变化亦有阴阳属性之分,对立互制可论,提出“阴阳情志疗法”。
情志病的诱发因素
东汉张仲景治疗情志病的两大原则为:祛邪定志及扶正安神,强调实证不用重镇,虚证无须大补,其用药上重视药物的性味及药物的膳养,确立了药膳相结合的治法。
张仲景强调情志病治疗需考虑五脏偏好与厌恶,杨林提出抑郁症应以调肝为主,兼顾他脏,并提出八种分型。胡建华教授采用特定中药方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情志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内伤是主要因素,与心密切相关。现代医学发现心与脑相关,中医则认为七情与五脏相联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持情志正常。
情志既可致病也可治病,中医追求身体和谐与平和状态,增强抵抗力,适应力,保持气血功能平衡,从而达到不易患病的平和体质。
高血压的情绪管理
个人情绪管理方法包括:自我感知情绪,适当表达,以及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情绪稳定是高血压防治的关键,情绪管理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掌握积极的情绪管理技巧,有助于控制情绪,预防高血压。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五种避免情绪激动的方法:躲避法、补偿法、转移法、释放法、升华法和控制法。这些方法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保持心理恬淡虚无,心身宁静和谐,以防止不良情绪产生和发展,达到健康长寿。“治未病”的思想在防治情志病中体现为精神调摄,保持心境平和。 (金堂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