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2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争议
南部县人民医院 张莉红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内一种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临床上使用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获得良好效果。近几年来,随着对胃肠间质瘤的关注,胃肠间质瘤治疗中也有几个争议。因此,为了保证胃肠间质瘤综合诊治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展多方面研究与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


传统思想认为,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血液供应丰富的肿瘤,其存在的包膜完整,张力较大,如果在术前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将导致肿瘤扩散、肿瘤破溃现象。因此,临床上大多数医生不建议在术前进行肿瘤活检。但是,近几年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被广泛引入,使禁止活检思想逐渐改变。很多外科医生在临床上开始接受活检的应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争议,今后活检还会更加广泛。基于肿瘤生长特点的分析,有些肿瘤较大、存在张力和完整包膜,且血供丰富,容易发生出血、坏死。这种肿瘤是不建议切取活检的,只能采取穿刺细胞学检查。如果肿瘤按照一定规律生长,且特点表现为肿瘤致密、质地较硬,虽有包膜但无出血、坏死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议活检、穿刺细胞学检查。医生在进行活检的时候,需要明确且对C-Kit、PDGFR-α进行检测,保证为伊马替尼治疗提供病理学、药物使用方面的重要依据。在没有进行病理诊断前是不能随便用药的,以免发生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因为外科手术造成严重的功能损伤,需要在活检后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在我国的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会议上,经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已经有50%的医生认为术前活检是可行的,因此,术前活检观念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逐步演变为应用伊马替尼就能进行活检。


关于腹腔镜治疗胃肠间质瘤


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过程中使用腹腔镜也一直有争议,其重点内容是分析是否能应用腹腔镜。如果需要使用腹腔镜,则重点需要分析应该用在多大直径的肿瘤。我国的胃肠间质瘤专家认为,如果肿瘤在2厘米以下,则可以使用腹腔镜。但是,在直径为2厘米情况下的肿瘤能够观察,是不需要在临床上对其处理的。这种情况下比较矛盾,所以,是否应该使用腹腔镜治疗成为争议问题。近几年,随着腹腔镜的应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多数的医疗单位都开始应用腹腔镜来治疗胃肠间质瘤。例如:在相关研究中,有研究选取平均年龄为50岁的患者进行胃壁边缘广泛切除,肿瘤直径平均为4.5厘米,手术时间平均为151分钟,失血量平均为200毫升,住院天数平均为5天。手术后发现,患者的切缘均为阴性,经一个月的随访患者未复发,且各个指标和开腹手术差异不显著。目前认为腹腔镜手术是安全的,可以应用到小、中等大小的胃肠间质瘤。


关于新辅助治疗的应用


胃肠间质瘤的新辅助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当肿瘤在手术前期确诊,且超出一定范围时,为了对器官功能给予保存,就会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前期的靶向治疗时间大约为3~12个月,完成手术后,还需要结合病理学报告、实际情况做好后续治疗工作。有研究表明,对于原发肿瘤为5厘米以上和复发肿瘤2厘米的患者,在手术前期使用伊马替尼,每天600毫克,用药8~12周,用药后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其结果说明术前使用药物是安全的。所以,新辅助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广泛应用。如今,新辅助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但是,经直肠巨大肿瘤治疗后,还需要实施切除术保肛。


关于伊马替尼的使用


如今,已对伊马替尼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作出评价分析。经调查,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期使用伊马替尼,在第三天、第五天和第七天保证每天用药600毫克后马上手术。手术后服药,手术前期使用18FDG-PET扫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进行分析,大多数的病理组织在术前反应率达到 69%,这种情况主要和术前的用药周期关系较大。因此,第一周使用伊马替尼能充分掌握影像学检查反应、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还有研究发现,在使用PET进行扫描期间,如未使用Choi标准对肿瘤的用药后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早期应用TUNEL方法检测用药后情况能发现细胞凋亡。但是,还无法理解这种凋亡在临床上的意义。所以,术前新辅助治疗在临床上对医生来说还未明确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