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2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及护理
成都市成华区府青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星月

呼吸衰竭其实是一种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即便是“静止”状态下也无法维持通气功能,使身体缺氧或存在高碳酸血症,最终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那么,呼吸衰竭后呼吸道要如何管理?有哪些护理须知呢?


构建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指征:1.呼吸形态重度异常;2.成人呼吸频率高于35~40次/min或是不足6~8次/min;3.呼吸不规整抑或自主呼吸微弱至消失;4.严重低氧血症;5.CO2分压呈进行性升高,pH值呈动态性下降趋势。


构建人工气道能够使病人通气功能、氧合功能改善,减轻呼吸性酸中毒症状,这里所提到的人工气道是指气管切开、经鼻插管。


气管切开护理


在气管切开后需维持呼吸道通畅,主要护理方法有吸痰、湿化气道等。若病人有呼吸困难、突然间血氧饱和度降低及呼吸音减弱等表现时,应及时实施吸痰处理,吸痰时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得反复插入吸痰管,且于吸痰前应予以吸氧,遵从无菌操作原则,以免引发交叉感染。


定期消毒与清洗内管,护理过程中查看气流冲击面颊部强弱,以此评定内管有无堵塞现象,若血氧饱和度降低迅速,也要警惕,可能是内管出现阻塞。清洗内管应彻底,每日至少清洗2次,清洗过程中可以明确病人的痰量。


湿化气道,正常吸入的空气通过鼻咽喉时均有温暖、湿润的感觉,但气管切开后,直接通过气管套管吸入的空气可致呼吸道干燥,损害黏膜,最终使痰痂形成,堵塞气道,加剧呼吸道阻塞。湿化气道方法包含气管内滴药:1.将湿化液吸入注射器,将针头去掉将其直接滴入,吸完痰液后也可滴入,但这种方法有弊端,比如引起呛咳或是血压升高等,所以建议采取气管内持续滴药方式,将输液管针头剪取,使用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内,而后以3~5滴/min的速度持续性滴入,湿化液以5~15ml/h的消耗速度湿化气道;2.雾化吸入:结合病人的病况、痰液黏稠度及痰量确定雾化吸入频率,间歇雾化可起到加强局部用药浓度、湿化气道的作用。


气管套管稳妥固定,术后调节固定带,外套管打上死结,一般以一指通过即可,过松会使套管脱出,过紧则会影响血循环,每日更换气管外口位置敷料,以免导致感染。此外,床头备好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及血管钳等急救用品,以备气管套管阻塞时使用。


经鼻插管护理


经鼻插管完成人工气道的建立后,需强化插管护理:使用呼吸机时,导管气囊需充气3~5ml,如若充气过度抑或时间过长,可使气管壁黏膜遭受挤压引起局部缺血性损害,而气压不足15mmHg时,气囊注气要适量,长时间使用时需做短时间放气处理,放气时间5~10min/次,从而降低气管压迫力;检查导管有无堵塞、扭曲,以免分泌物残留在导管内导致肺不张、继发性感染;定期协助病人翻身,并轻轻叩背加速痰液排出,以2~4h翻身一次为宜。针对意识清醒者,鼓励其有效咳痰;加强口腔护理,吸痰时动作保持温柔,防止损伤气管黏膜,导致支气管痉挛等;拔管时,需将气管、口腔内分泌物吸除干净,而后注入地塞米松(剂量5~10mg),以防喉头水肿,注入完成后拔管;拔管数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病人拔管后的反应,确保呼吸道畅通,查看有无喉头水肿表现,特殊情况可以查看动脉血气变化,一旦有喉头水肿迹象,可予雾化吸入异丙肾上腺素,同时实施吸氧对症干预。


严密监测病情


观察病人生命指征,如血压、心率、肌张力及脉搏等,同时查看呼吸困难症状有无改善,CO2潴留是否纠正,查看尿量,记录24h出入量。另外,对分泌物性质、量与黏稠度予以观察,出现浓稠痰液需采集痰液标本,以做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从而确定抗生素用药类型,以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