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4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生命岂能儿戏
□李霞

       这么多年来,是“死亡游戏”真的销声匿迹了,还是突遇某种契机死灰复燃?又或者是它压根就没有绝迹,只是变得更加隐蔽?为什么那么多未成年人不顾危险地去尝试?网络对这一危险游戏肆无忌惮的美化、传播,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是因为有传言称,有人在窒息的片刻会出现幻觉,或是“看见童年的场景”,或是“目睹梦幻般的景色”,甚至重温“前世的记忆”。青少年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他们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不足,对危险也难以有正确的预判,但他们的好奇心强烈,爱追赶潮流,很容易经不住诱惑去“尝鲜”,做出大胆而不计后果的行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为了制造流行元素,盲目地炒冷饭,向孩子们兜售一些早已明令禁止的老把戏,从而导致这一危险游戏禁而不绝,刮起一轮轮的“窒息”妖风。

       死亡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游戏,将生命视为儿戏的游戏必须彻底封杀,美化传播死亡游戏的信息必须被清理。此前,教育部已经多次明确禁止“死亡游戏”的介绍在网上流传,但据报道,相关信息并未消失,有人热衷于传播游戏玩法,甚至上传朋友玩“死亡游戏”的视频来吸引大家挑战,画面令人十分不适。“死亡游戏”屡屡死灰复燃,说明监管部门、平台、网站等对这个屏蔽词还不够敏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所谓的体验者一再钻空子的空间。要想封杀“死亡游戏”,监管部门、平台等要常念紧箍咒,家长、老师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娱乐方式,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纠正、提醒。不要等到悲剧酿成,再追悔莫及。

       还有人说什么:“死亡游戏”的流行反映出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或许有缺失,但这样的观点,纯属为“死亡游戏”开脱。生命不是儿戏,死亡不能游戏,加强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反对“死亡游戏”。

       再次提醒广大家长:游戏的关键动作是按胸口,若看到孩子间出现此类动作,一定要警惕,不要当成是正常打闹。(本版文字综合央视新闻、长城新媒体、《光明日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