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绿树成荫,书声琅琅。然而,看似平静的学习生活,青少年们时不时就会悄然上演一出“青春萌动”剧,让家长很是头痛。
妈妈一句话点醒懵懂中的女儿
丽丽刚上高一,平时活泼爱笑,成绩也挺好,喜欢课外阅读。一天课间休息时,她不小心和抱着一摞作业本的男同学撞在了一起,说抱歉时才发现这是隔壁班同学阿佩。
渐渐地,丽丽发现她和阿佩有不少共同爱好和话题。他们总会趁着课余时间讨论喜欢的书籍,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后来,他们开始一起上学下学,一起吃饭。但不知不觉,他们陷入了早恋旋涡,两人的成绩都开始下滑。一天晚自习放学,妈妈竟然发现女儿脖子上有几颗深深浅浅的“草莓印”。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严厉发火,而是对丽丽说,“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这是作家席慕蓉的一句话,她想让女儿明白,爱情就像果实,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等待。过早陷入恋爱,就如同品尝未成熟的果实,只会尝到苦涩。
其实,丽丽已经体会到了未成熟的“爱情”带来的后果——学习成绩下滑,老师和同学不寻常的眼光……只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她还不太能完全理解这一切的复杂性。妈妈的话点醒了丽丽,她开始反省,并向妈妈讲述了事情原委,尝试修正这段尚未成熟的关系。
青春期学生需要上爱情这门课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是获取知识成就未来的黄金时期。此时孩子的情感交往多变无常,很容易卷入早恋浪潮,让家长担心。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四川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首席专家胡珍认为早恋更应该被称作“青春期情感”或“青春期情愫”。她表示,这种情感的萌发并没有固定时间,就像百花园的花朵,每个人的花期不一样。正确引导孩子处理青春期情感,老师和家长应该首先达成一种共识——面对的问题不是所谓的“早恋”,而是他们“没有早恋的能力”,担心“早恋影响学习”,在交往中会有“过分的行为”。老师和家长自身要有能力去和孩子们“谈性说爱”,通过全面的性教育赋予他们受益一生的爱的能力,而不是回避,或是简单贴上“早恋”的标签、一味阻拦、恐吓,因为这样有可能会把孩子们的“早恋”从“公开”推向“地下”,风险更不可控。
不妨先探讨“早恋”带来的问题
如果家长和老师简单地扣上“早恋的孩子都没有好结果”的帽子,孩子们肯定抵触、逆反,他们不但不服,甚至会一意孤行。胡珍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把“早恋”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都直白地讲出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处理好情感与学业的关系?如果作出不一样的决定,可能会有哪些好的结果或不好的结果?引导孩子们一起探讨,寻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胡珍解释,讨论的目的是要赋予孩子处理情感的能力——让他们懂得爱情的真谛,让两个人更加向上、更好地发展,知道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其他课题。如果“早恋”让两人学业一落千丈、两人成长发展受挫,那就不是爱而是“害”,就说明现在还不具备处理感情、控制性冲动等爱的能力,还需要成长学习,需要等待。
胡珍建议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表白被拒,是否有能力去面对?如果表白被对方接受了,在约会中,两个人该如何对待亲密的行为?性冲动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当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去面对这些问题,明白爱的行为需要尊重,这些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当在危急关头他们还能理性分析、做出负责任的性行为决定,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据《新京报》《中国教师报》《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