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2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卫生健康系统组织队伍——
千里奔赴 驰援吉林
本报综合 (相关单位供图)

       近期,吉林疫情牵动人心。根据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安排,成都市卫生健康系统立即行动,紧急抽组核酸检测队伍和医疗队伍,北上驰援吉林。

远征吉林的“大白车”

3月30日,四川7台移动核酸检测车首度跨省出征,北上驰援吉林。其中包括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台移动核酸检测车“大白车”,以及随车的7名“汽车人”。


这7名“汽车人”都是根据“大白车”核酸检测功能需要,量身配备的专业人士,分别来自该院检验科、院感部、医务部。接到出发命令,该院医务部副部长苏杰一大早就做好准备,和两名司机一起随“大白车”从医院出发。


“车里的‘核酸实验室’刚调配好,车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用场了。”苏杰介绍,“大白车”是不久前刚由上级部门统一调度到医院的,车内分区设置了三大“实验室”,分别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分析区,各实验区配备独立的缓冲间,保证核心工作间之间相互隔离。车上,除了各类检测仪器,还有成箱的生活物资,可供随车的“汽车人”生活,整辆车就像一个移动抗疫“诺亚方舟”。


一路上,“大白车”在领队的统一指挥下,整队匀速行驶。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大白车”上,司机们两班倒,轮流开车,饿了就在车上吃方便食品。出发48小时后,经历两天一夜,四川首批援吉移动核酸检测车队顺利到达目的地。


和其他队员们一起,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7名“汽车人”连夜调试,维修部分因路途奔波受到影响的设备,和吉林市当地沟通协调设备电力保障、新冠核酸样本接收等相关工作……


“大白车”内部搭载全新风P2+专用环控净化机组、高精端检测设备和数字化处理设备。2名实验“汽车人”在实验区做试剂准备、样本处理、扩增分析等工作,实验样本通过不锈钢传递窗在各实验区域内传递。1名通信“汽车人”在核心工作区处理视频监控系统,与外部进行通信。


“汽车人”进入实验区,必须换上防护服,意味着连续六七个小时不能上厕所。张泽刚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汽车人”的队长,他和其他队员们都感受到来自吉林市的暖意,“我们很感谢吉林,多方协调为我们保障日常生活需要。我们的队员们也积极克服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 (曹一莎)

跨越3000公里战“疫”

3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检验科于霞、刘锐随四川省援吉林省吉林市核酸检测队陆空并进,风雪无阻,星夜兼程,从西南急驰3000公里奔赴东北紧急支援,目前她们在当地持续开展工作。


带着使命逆行北上,于霞这样描述:勠力同心,携手抗疫,力争圆满完成任务。刘锐说:“愿疫情早日结束,山河依旧,众望所归。”


“成都队员共分为3队,每个队分为4个小组,我们在2队2组,于霞是2组的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安排和工作协调,我们主要负责小组的核酸扩增区的工作(核酸扩增和数据上报等),每天轮班4班倒。”刘锐电话告诉医院里关心着她们的领导和同事,“我们穿防护服工作是6个小时,其间不能吃、喝、上厕所,工作空间有限,需要全程站立;从住宿点到方舱,车上来回2个小时左右,其间也都不能吃东西,需要一直佩戴N95口罩。”
 (向毅)

让队员们暖心一笑的“宝妈语录”

4月7日,是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感科王吉丽,检验科袁丽、杜伟、黄敏4名队员随队支援吉林的第7日。在吉林的这些日子,4名队员在3队,王吉丽负责整个队的感控督导、消杀,袁丽作为副队长工作更繁杂一些,其他两名队员每天的工作是核酸检测。


与其他队员不一样的是,感控员王吉丽要监督每一位队员穿、脱防护服,保证每一次穿、脱都是规范的。细心的王吉丽还设置了一张感控日志表格,把每一位队员每天的穿脱情况详细记录。如何让队员们轻松地提升自己的穿脱技能,王吉丽也是冥思苦想。最后,王吉丽想着在评语上下功夫。


对表现好的队员,王吉丽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居然没让人找到缺陷,厉害了,为你点赞。”“杜老师依旧是很完美哦,虽然匆忙,但是不乱,保持哈,不要骄傲。”“钱老师一整套操作行云流水,简直不要太好,继续保持哦,做大家的榜样。”


对还需要做得更好的队员,王吉丽也看到了他的进步:“邓老师进步很大,我会更严格地要求一些细节哦,让你越来越好,加油。”


对表现一如既往优秀的队员,王吉丽的语言更显温柔信任:“你在我放心。”


王吉丽是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常常在朋友圈晒疼爱她的老公和可人的儿子,工作之余总是以小女人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所以,当队员们看到王吉丽的评语时都会心一笑,内心充满感动、温暖,“像是宝妈语录。”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一封“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卿卿妈妈”的感谢信

3月30日,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护士王蓉秋,收到了医院发来的一个表格文档。“我没有犹豫,马上就填写了自己的名字。”王蓉秋说。4月1日,飞机飞往长春,王蓉秋和300名医护战友加入了四川援吉林医疗队的行列,紧急进驻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


4月6日,来自吉林长春的卿卿和妈妈因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住进了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7日早晨,快要下班的王蓉秋注意到了这个小姑娘,她看起来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大,就走过去关心地问她:“小妹妹几岁了?”她告诉王蓉秋:“我明天满7岁。”卿卿妈妈很想给女儿过生日,但是疫情打乱了往日的生活节奏。王蓉秋告诉战友们:“一定要给她过一个生日,一定要有仪式感!”


4月7日晚8时许,8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来到卿卿的床边,排成一列背过身,每个人背后都写着一个大字,连起来是一句“卿卿宝贝生日快乐”。在场的众人唱起生日歌,医务人员将手中的小礼物送给了卿卿,并为卿卿送上了生日祝福。卿卿愣了两秒,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四川援吉林医疗队收到一封感谢信,署名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卿卿妈妈”。


成都和长春,相隔两千多公里。而这一刻,“爱”穿越了时空,即使是病毒也阻隔不了。 (王拓 张倩)

将幸福时刻“让位”给安全健康的准新人

金堂县卫生健康系统连夜派出6名核酸检测人员组成核酸检测医疗队,星夜兼程,奔赴吉林。


在核酸检测医疗队中有一位逆行出征的准新郎。28岁的张玉立是金堂县中医医院的检验师,26岁的李瑶是金堂卫健执法工作人员,3月30日原是这对准新人计划举办婚礼的日子,可是面对接踵而至的本土疫情和援吉林任务,两人毅然决然地把婚礼的日子一延再延。“婚礼改期,爱不改期……非常时期,愿能一起共度时艰!待到春暖花开,繁华与共,再邀请各位共享我们这份延迟的喜悦”——当亲友们收到这条短信时,他俩已各自再赴征程。一个义无反顾千里驰援,誓要打好核酸检测攻坚战;一个披星戴月走街串巷,只为筑牢本土疫情防火墙。


3月31日清晨,李瑶为即将前往吉林的张玉立送行,两人依依惜别。两位准新人将幸福时刻“让位”给安全、健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徐泽洲 王晓敏)

方舱里的“大白妈妈”

袁梅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临床护士,也是四川省援吉医疗队的一员,她还是一个7岁男孩的妈妈。经过重重考核,袁梅和同事穿戴好厚重的防护服来到了位于长春市工人体育馆的方舱医院,她被分到了E区。


4月7日下午4点过,人群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吸引了袁梅的目光,“她的双目清澈,笑容藏着阳光,她正和小伙伴在病床旁玩游戏。但她的刘海胡乱地飞舞着,杂乱的双鬓显得有些蓬头垢面。”袁梅有些不忍,于是向旁边的同事了解情况。原来小女孩小名叫沫沫,和爸爸都在方舱医院,但是爸爸不会给女儿梳头,所以她的头发有些凌乱。


看见“大白”来了,小女孩似乎并没有害怕,反而牵着袁梅的手,说:“我们一起玩吧。”袁梅蹲下身子,目带柔光:“阿姨帮你把头发整理整理,好吗?”沫沫似乎并不情愿别人碰她的头发,果断地拒绝了,袁梅并不生气,“沫沫,我把你变成艾莎公主行吗?”这一次她没有拒绝。


袁梅的手指在发丝间熟练地游走着,不一会儿就梳出了一个艾莎公主发型,沫沫高兴地望着镜子里的新发型,手舞足蹈起来。“沫沫兴奋地望着我说,‘下一次,我还让大白妈妈给我扎头发。’”  (熊娇  周家夷)

相关新闻

375万毫升四川“热血”
先后驰援吉林上海

4月5日,成都市血液中心牵头协调四川省多家血站,正在全力筹备约70万毫升血液驰援吉林,这是四川援助吉林上海两地的第四批爱心血液。


3月以来,吉林、上海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为全力支援两地疫情防控期间临床用血保障工作,从3月1日至今,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血液管理中心)协调全省多家血站,分批次调配375万毫升四川“热血”北上吉林、东进上海,助力当地临床救治生命,其中成都援助血液246万毫升。


“我国建立全国血液联动保障机制,中心在充分考虑、科学研判,做好血液库存管理确保本地用血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血液联动保障作用,协调全省热血驰援。我们相信,生命救治不分地域。”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储供科科长田浩说。


据悉,成都市血液中心两次支援210万毫升血液送往上海,3月22日成都市血液中心联动省内8家血站,筹备了95万毫升血液送往吉林,4月5日第四批次70万毫升血液也将汇聚在成都后启程送达吉林。


这375万毫升驰援上海吉林的热血里,凝聚着超万份四川居民的心意和温暖。崇州监狱一级警长王萍3月在崇州献了一次全血,她说:“多献一次血,别人就多一分希望。”3月28日,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每个月固定的校园献血日,共有100余名师生献血超3万毫升。“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变的是临床依旧需要血液救治生命,我们上不了一线,但要有作为青年的抗疫担当。”该校学生处处长朱俐表示。
 (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