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2年03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保健
鱼台县人民医院 苏欣

    随着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对骨质疏松造成的人体危害越来越重视,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是威胁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钙质流失、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导致骨组织结构破坏。后果会导致骨脆性增加、韧度减弱,骨折风险加大,降低生命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背疼痛甚至全身骨痛、驼背变矮、骨折等。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年龄、生活习惯、饮食、药物、自身疾病等。


年龄因素


     一、35岁之后,人体骨量开始流失并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加速,这个年龄段骨质减少身体可能没有症状,被称作寂静的疾病。40岁以后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这个年龄要注重骨密度的筛查,如果有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要及时有针对性地补充钙剂和治疗。


    二、不同年龄段每日需要钙的量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的吸收率呈下降走势,婴儿的钙吸收率约为50%,儿童的约为40%,成年则降至20%,老年人的钙吸收率降至15%。所以,中老年人需要补充的钙量加大,身体才能吸收所需要的钙量。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从饮食中获取钙约400毫克,中老年人每日还需要补充的钙量为600毫克,总的获取量要为1000毫克。妊娠期、哺乳期钙的需要量也应达到1000毫克。


生活习惯因素


    一、钙是脂溶性维生素,它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参与,无论你补多少钙,钙也无法被人体吸收。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还可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样组织成熟。食物中的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鱼中,如沙丁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鱼肝油等。即使经常吃这些食物也很难满足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经过光照合成。人类皮肤中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通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维生素D3,而阳光中的紫外线易被纸张、玻璃、衣物、灰尘等阻挡,所以晒太阳要尽量让皮肤与阳光直接接触才有效。


    二、适量运动可以“锁”住骨骼中的钙,促进骨头的血液循环和代谢,防止骨量的流失,刺激骨细胞的形成,运动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运动量要和自己的体质匹配,超出自己身体的承受量,骨强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三、作息要规律。长期熬夜、失眠,会导致骨密度下降。


饮食因素


     一、防止骨质疏松要注意高钙低磷饮食,血磷高时磷与钙结合,血钙就降低,故要少食高磷食物,促进钙的吸收。高钙低磷的食品有牛奶、豆制品、虾皮、海带、菠菜、卷心菜等。


    二、饮食要选优质蛋白,如瘦肉、鱼虾、鸡蛋、豆制品等食物。但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生成酸性物质,与钙结合增加,会使尿钙排出增多,所以蛋白质进食要适量。


    三、补的钙通常70%~80%不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主要就是钙与食物中的草酸、植酸、脂肪酸形成了不溶性的盐。维生素C能促进钙的吸收,要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四、饮食要注意低盐低糖、肉食适量、戒烟戒酒、少喝咖啡与碳酸饮料,消除妨碍钙吸收的因素。


     五、胃肠道处于酸性环境时可以促进钙盐的吸收,因此餐后服用钙片更容易增加钙的吸收率。


药物因素


    一些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一边补钙一边服用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而药源性骨质疏松占8.6%~17.3%,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被忽视。易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有:抗凝药如肝素、华法林;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降糖药如吡格列酮等。


自身疾病因素


    慢性腹泻、急性胰腺炎、甲状旁腺功能受损、肠瘘等疾病,会导致肠道对钙的吸收异常,进入血液的钙含量不足,所以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它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的重要检查方法,因此,中老年群体要重视骨密度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采用规范、科学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