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产科急救网络联动 成功抢救40岁高危产妇
吴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40岁终于怀上第一胎,对于莹莹(化名)及其家人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一天她与家人已经等待太久。但让全家人不安的是,莹莹在孕20周产前检查时B超提示前置胎盘,医生反复告知:“高龄妊娠发生各种疾病的比率是适龄妊娠的2~4倍,而前置胎盘是非常凶险的孕期并发症,发生大出血的可能性很高,孕晚期更要重视产前检查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每项产前检查……”


    近日,莹莹临近产期,医生的担心还是来了,一场惊魂动魄的“战斗”在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手术室展开。


精准预判
迅速实施剖宫产术


    鉴于莹莹的高危因素和胎儿的成熟度,医生决定在莹莹妊娠38周时为她剖宫产结束妊娠。终于等到手术的时刻,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当医生进腹的刹那,手术视野被子宫下段密布的粗大的蚯蚓状的血管所占据,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主刀医生立即判断有“胎盘植入”的可能。虽然说术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主刀医生还是诧异有如此多错落密布的血管,为了保证母婴安全,主刀医生马上暂停手术,再次评估。同时手术团队立即拉响“产后出血”防治“警报”——启动院内产儿科急救预案、增设生命线输液通道、备好的血液送达手术间、再次交代病情……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开始了一场与生命的赛跑。


    “报告主刀,准备就绪。”“开始!”手术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在主刀医生手起刀落切开子宫的一刹那,在场所有人员都屏气凝神,伴随着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健康的宝宝顺利诞下,但与此同时,产妇被切开的子宫也出血不止,手术医生立即采取挤压、拴扎、手取胎盘、缝扎创面、盆腔血管结扎、宫腔球囊填塞……一气呵成,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下,经过一系列止血输血等措施抢救,莹莹的情况暂时得到控制,总计出血3200ml。


产妇病情急转直下
市级抢救力挽狂澜


    由于莹莹情况特殊,且考虑到产后出血最为常见的时间段是产时和产后两小时内,手术团队此时仍丝毫不敢放松,“全副武装”地守护着还在手术台上的莹莹。就在这关键的监测时段里,手术团队发现莹莹的子宫底在逐渐上移、阴道流血在逐渐增加、病员心率在逐渐增快、血压在逐渐下降……


    “情况危急!立即报告市产急办……”抢救团队总指挥现场发出指令,市产急办随即启动危重孕产妇市级急救。“市产急办”是成都市产科急救办公室的简称,设在成都市卫健委妇幼处,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负责产急办日常事务性工作,这是一支一年365天在幕后通过火速统筹全市产科医疗急救力量,守护成都市孕产妇安康的团队。


    这时双流区卫生健康局领导和双流区妇幼保健院院长也闻讯赶来,经区产科急救办公室现场协调,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挂职双流区妇幼保健院的业务分管副院长查莉,院产科主任、妇科主任齐上阵……如何保全育龄妇女的再生育能力、如何保证孕妇的生命安全?危急时刻,团队集体决策:生命至上,“切子宫,保命!” 在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后,手术团队加快手上的动作,而就在此时,检验科急报,莹莹发生凝血异常、血小板明显减少。这一结果意味着产妇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由于血小板、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会引起广泛的出血、血栓及微血栓,进而形成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莹莹再一次面对性命攸关的时刻。


    “钳夹、离断、下移、结扎、缝合……”在查莉的指挥下,妇产科团队娴熟切除子宫,断掉了出血的源头。此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及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也陆续到位加入抢救,经过多位专家现场研判,迅速纠正内环境紊乱,保障各脏器功能……红细胞悬液28个单位、血小板、自体血液、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冷沉淀赓即进入体内……生命体征渐渐平稳,至此,手术总计出血约6280ml,一场持续5个多小时的生命保卫战在医患的信任和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宣告胜利。


    近日,莹莹与宝宝平安出院。这是双流区妇幼卫生工作史上有记载以来出血最多的一位孕产妇,也是成都市产科急救网络又一次及时、准确、有效利用全市医疗资源成功抢救的又一例危重孕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