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2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生为小伙切除“致命瘤” 手术如同“在豆腐上雕花”
李诗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鹅蛋大小的颈动脉体瘤,恰好长在了小乐(化名)的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尽管这种肿瘤的恶变率极低,但它对健康的威胁程度却极高——就像是埋藏在身体里的一枚“不定时炸弹”,一旦压迫神经、血管,可出现声嘶、饮水呛咳、突发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它的治疗,又像是在豆腐上雕花,需要在神经和血管密布的狭小空间内完成精准摘除。近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成功为一例罕见巨大颈动脉体瘤患者“拆弹”,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脖子长出“大炸弹”


    小乐今年26岁,在1个多月前无意间摸到左侧脖子有个“包”,大概和鹅蛋差不多,但是没有疼痛、气紧等不适感。感觉问题不大的他,自行吃了些“消炎药”,但是服药后包块并没有减小。之后才到就近的医院检查,发现是“左侧颈动脉体瘤”,而后辗转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颈动脉体瘤是什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建辉博士介绍说,这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30000~1:100000,少有恶变。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头晕、耳鸣等不适,容易和颈部其他肿物混淆。


    尽管恶变率较低,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对人体健康的“攻击性”就小。小乐若不通过手术将这个瘤体摘除,可能出现颈内动脉受压导致的颅脑供血不足,以及出现各种神经受压带来的如偏瘫、声嘶、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问题。当迷走神经严重受压,可伴有眩晕及亚当斯-斯妥克综合征,由心传导阻滞引起,特征为突发意识丧失,可能伴有抽搐。


精雕细琢“连根拔”


    手术的开展同样面临各种风险。“它生根的位置非常刁钻,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张建辉说,通过进一步的检查他们发现,这个9cm×5cm×3cm的瘤体向上已达到颅底区,同时还包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以及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喉上神经等重要神经。按肿瘤范围和血管包绕情况分型,小乐的颈动脉体瘤已达到Ⅲ型——肿瘤体积巨大,瘤体将颈动脉完全包裹,手术需面临切除颈动脉、血管移植、大出血、偏瘫、死亡等诸多风险。


    也就是说,手术团队需要在血管、神经团转缠绕的狭小空间内操刀,对瘤体进行摘除,同时做到对血管、神经的保护,避免出现并发症。为了充分应对这一难度系数“爆表”的手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心脏大血管外科、放射影像科等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同时,依据术前颈动脉压迫试验的结果,对手术方案进行了调整和细化,并就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案。做好了瘤体无法剥离,对颈内动脉进行分流、更换、重建的准备。


    1月13日,张建辉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程力剑博士强强联手,对这枚巨大的颈动脉体瘤发起“总攻”。经过3个小时的精细化操作,最终实现了对瘤体的完整剥离,完整保留了颈动脉、颈静脉及各种神经。术后患者未见神经功能障碍,颈动脉血流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经过进一步的恢复,小乐已于近期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