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1年1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打好“绿码保卫战” 致敬基层守门人
郭水源 冷莹 谢兰 刁先丹 江波 本报记者 杨琳 侯文瑾

11月2日,成都打响“绿码保卫战”。成都市卫健系统的基层“守门人”冲锋在前,逆行出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他们,牢牢守护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了阻击疫情的坚强战斗堡垒;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是一场全方位的大考,成都卫健系统的答卷人践行初心与使命,奋力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赶考路上,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更优异的答卷,打好“绿码保卫战”。

 

金牛区营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救护车每天一箱油不够用”

 

    11月2日,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顶峰水岸汇景小区发现第一例病例,金牛区营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核酸采样队伍,火速赶往顶峰水岸,连夜采集核酸样本。同时,中心成立了4支队伍: 30人的医疗救治及转运工作组,42人的应急核酸采样队及居家管理组,15人的院感护理及物资保障组,以及10人的酒店隔离组。为了保障封控区及管控区域近万人的日常健康需求,中心还特别成立了流动医疗组,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符合上门治疗条件的及时提供上门服务,24小时送医到家。


   “我们社区医院平均每天都会接到上百名居民的就医需求,转运的救护车司机及医生两班倒,通宵转运就医患者。”家庭医生尹琴琴说,白天电话基本没有停过,晚上还好,只有个别紧急情况患者。


    其中封控区及管控区有8名需要做透析治疗的特殊病患,每周需要做两次透析,由于定点治疗机构将透析患者治疗时间定在了晚上开展,因此转运工作组的人员会在凌晨3点治疗结束后将每名患者及陪同家人安全地送回管控小区居家观察。 


   “每天救护车一箱油都已经不够用了。”救护车司机朱长寿师傅笑称,转运里程堪比川西自驾游。夏正凯、但宇杰、许淋算中心最年轻的男医生,年轻人体力好干劲足,也被分配至夜间医疗转运组的工作中。“确实有点受不了。”许淋说,连续几日的通宵也让他们倍感疲惫。


    截至11月16日,金牛区营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院职工共97人参加本次抗疫工作,在本轮疫情共应急核酸采样1.91万人次,健康监测14.5万人次,入户核酸采样2612人次,居家管理893人,远程接诊咨询服务1305人次,转运至指定医院就诊330人次,上门治疗61人次。

 

高新区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同心战“疫” 每个人都了不起

 

    疫情袭来,成都高新区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请缨,奔赴抗疫一线,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和暖心故事。卿立刚、孙羽、刘芑瑞、蒋赐玲……一个个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


    卿立刚:八旬母亲受伤住院,他放弃陪护坚守“疫”线


   “成都出现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11月2日,面对新一轮疫情的暴发,石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赓即转入应急备战状态。


    就在这节骨眼上,正在紧急部署工作的卿立刚接到父亲的电话,年过八旬的母亲受伤,导致左脚粉碎性骨折,已经住进了空军医院。照顾父母是他无可推辞的责任,但迫在眉睫的疫情防控工作,却又不可回避地摆在面前。面对这一艰难的抉择,这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毅然选择了后者。


    为了不耽误工作,在单位,他只字不提母亲受伤住院,而是躲开人群,悄悄给爱人打电话作了交代,便全身心投入到带头值班值守、检查防疫物资、组织开展流调等疫情防控工作中。


    在随后的几天内,成都接连出现多例本土确诊病例,石羊街道辖区的一小区因出现1例确诊病例被列为中风险区,小区实施封控管理。卿立刚率领中心医务人员,再次打响抗疫阻击战。白天,他指挥医务人员现场采样。休息时间,他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接受新任务。晚上,他还对当天的工作逐一进行回顾总结,与中心同事一起分析情况、查漏补缺。凭着缜密的思维、细致的措施、坚韧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全面完成了阻击疫情各阶段任务。


   孙羽:妻子临盆在即,他完成任务后才直奔产房


    战“疫”任务接踵而至,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接到24小时在岗待命的通知。孙羽向家人作了简单说明,与妻子和她腹中即将出生的宝宝亲吻告别后,第一时间返回单位,奔赴抗疫一线,重点行业核酸采样、中小学全员核酸采样、封控区核酸采样……


    11月11日上午,正在准备防疫物资的孙羽接到妻子入院即将生产的电话,他处理完手上的工作并向领导汇报后迅速赶往医院。当日下午,妻子顺利产下一名女婴。产后的几天里,孙羽一边在医院陪护,一边时刻关注着疫情形势。他打电话给中心主任,说他时刻准备着,随时听候召唤。


    刘芑瑞:小病不下火线,诠释青年党员担当作为


    在此轮疫情尚未波及高新区时,刘芑瑞就积极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和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核酸采样工作,繁忙时一天要连续参加两轮核酸采样。由于本身体质较差,加之连续高强度工作,刘芑瑞左眼患上了麦粒肿。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而是强忍疼痛,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直到眼睛肿得难以睁开。


    中心主任得知情况后,急忙将她调离抗疫一线岗位,而她却三番五次请缨参战。看着她坚定的样子,在对她的健康情况作出评估后,中心主任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她说:“我是中心的全科医生,更是一名‘90后’的党员。作为医生,这是职责;作为党员,这更是责任!”
(下转08~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