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1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直播带货,镜头不应对准病房
孔德淇

继“佛媛”之后,近日,网上出现了一批“病媛”。她们在社交平台上先发一些配着自己带妆精致住院照片的文字,声称患甲状腺癌、甲状腺结节、乳腺癌、抑郁症,过几天又称“已经痊愈”,同时向网友介绍疤痕修复贴、保健品等。这些“病媛”是否真的生病住院、身患重症,尚需进一步求证,但不论如何,直播带货的镜头不应对准患者和病房。


即便她们真的生病了,穿着病号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带货,宣称“该产品可有效抗癌”“坚持使用可使疤痕消失”,也涉嫌虚假或夸大宣传。而如果是健康人装病,在医院里化妆摆拍、引流量卖货,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尊重,更是对医学和医院的亵渎。毕竟,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将医院当作商场,将患者视为顾客,这样的商业模式有违医学宗旨。


对这种“套路式营销”,内容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大监管力度。主管部门不妨加强对违规账号的监管和惩戒力度,提升虚假营销的违法成本。内容平台则应强化审核,防范此类违规内容过审,事后依规及时封禁账号,不让歪风邪气蔓延。


同时,可以探索对这些违规账户开启预警机制,为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