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的病因是由于患儿体内缺乏铁元素,导致血红蛋白合成有所减少进而出现贫血。临床上患儿除了会出现贫血外,还可能由于体内缺铁造成多种含铁酶生物活性降低,进而对患儿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机体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以及皮肤黏膜出现病变。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儿会出现精神不振、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并且皮肤和黏膜组织苍白,表现最明显的是指甲甲床、手掌、口唇、以及空腔黏膜等部位。
2.造血器官表现:患儿的脾、肝以及淋巴结常会出现轻微肿大,患儿年龄越小,其贫血程度也更严重,此类症状也更为明显,但通常肿大程度不会超过中度。
3.神经精神方面的变化:贫血程度较轻的患儿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也有所降低,反应变慢。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还可能会发生呼吸暂停。学龄患儿在课堂上会出现异常行为,比如不停做各种小动作、打闹等。
4.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患儿会出现新陈代谢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变慢,肠胃功能紊乱,舌头、乳头萎缩。
5.心脏功能方面的变化:患儿贫血程度一般,血红蛋白低于70g/L,心脏出现杂音并扩大;如患儿血红蛋白低至50g/L以下,并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则极易引发心力衰竭。
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1.生长快速。随着孩子的迅速生长发育,体内的血容量也迅速增加。通常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依靠体内存储的铁元素来维持,不用特别在食物中增加铁元素,但如果孩子体重快速增长超出以前体重一倍以上时,就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2.长期少量失血。人体快速失血不超过身体血量的三分之一,不会导致贫血的发生。但如果长期处于慢性失血状态,人体铁元素的消耗量会超出正常值一倍以上,则会导致贫血。一周岁以内的婴儿,体内所存储的铁元素都会用来补充快速生长导致的血容量,少量的慢性失血也会使孩子发生贫血。
3.婴儿刚出生时体重偏低。新生儿身体当中铁元素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浓度。婴幼儿体内血容量同孩子体重成正比,因此其体内铁元素含量也同孩子的体重成正比。体重越轻,小儿发生贫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儿都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分娩过程中胎盘血管出现破裂或延迟脐带结扎,也会导致新生儿体内含铁量不足。
4.饮食缺铁。母乳当中含铁量较高,并且铁吸收率也比较高,如果婴儿在出生6个月内使用母乳喂养并保证其食用量,孩子身体内铁含量以及血红蛋白都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使用人工喂养方式,应选用含有强化铁的配方奶粉,并注意及时给婴儿添加辅食。
5.其他原因。小儿出现慢性感染或急性感染时,会出现食欲减退、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长期腹泻、呕吐、肠炎等,也会影响小儿吸收营养。
缺铁性贫血极易在以下两类婴儿中发生,一类是4~6个月的宝宝,这时孩子从母体中积存下来的铁元素已经消耗殆尽,而光靠母乳喂养又不能给宝宝快速补充充足的铁含量,这时就必须给孩子及时添加富含铁元素的辅食;另一类婴儿就是因添加辅食较晚,辅食是家庭自制的且以谷类为主,肉类辅食没有及时添加的。这类宝宝发生缺铁性贫血后,极易造成孩子受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这时应及时给宝宝添加辅食,比如婴儿米粉、绿叶菜、肉泥等,红肉肉泥富含大量铁元素,尤其当宝宝长到七八个月的时候,每周辅食中应添加含铁量丰富的动物肝脏泥2次;同时绿叶菜当中的铁元素尽管吸收率较低,但绿叶菜利于宝宝肠道菌群的健康生长,可以促使其较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铁元素,因此辅食中也应适量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