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4年0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中医药“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四川做亮示范区建设“特色卷”

       2023年12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成都就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2021年12月,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7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据介绍,四川自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紧紧围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总要求,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新格局、建设新高地、做亮“特色卷”,取得了积极成效。

       提升服务能力

       振兴产业 弘扬传统文化

       医疗坚持彰显特色,服务也更加惠民。目前,全省现有中医医疗机构9494所,其中中医医院358所,开放床位8.8万张,中医药年诊疗量1.7亿人次。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服务更便捷可及。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按照“省包县、市包乡、县包村”模式下沉帮扶,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年收治患者超2000例。依托四川省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与云南、贵州、重庆等联动协作,牵头建立中医药发展联盟,推动优质中医药服务辐射西南。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以及一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0万亩,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同时,制定中医药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中医药临床应用激励机制等20条措施支持中医药医保改革,遴选369种中药制剂进入第二批调剂目录,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减轻了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四川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工程。阐释出版《天回医简》,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重现世间。全面加强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全国首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交响乐《本草》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示范区建设主题宣传亮相机场、地铁及城市地标,中医药服务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受到广泛好评;“川派”中医药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助力乡村振兴

       转化优势 带动经济发展

       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着力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了内江天冬、秦巴药库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内江市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是道地药材天冬的主产区。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发展粮食、天冬为主的复合种植,2023年,全村实现产值30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实现稳粮又增收。在一系列中医药产业政策的引领下,内江市推动天冬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交易、康养旅游等“七位一体”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达州市地处秦巴山脉生态系统核心区,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秦巴药库”之称。这里拥有22500亩乌梅原生资源林,出产的乌梅基因纯正,其枸橼酸含量高达29.4 ,居全国第一。达州市达川区卫生健康局坚持把乌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带动园区87 的农户从事乌梅产业,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95元,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25.8 。

       四川中药材品种总数、大宗品种数、道地药材数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四川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进行部署。省中医药局、农业农村厅牵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长效发展机制,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道丕表示,四川着力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批产业集聚区、一批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一批中医药大企业,截至目前中医药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增进健康福祉

       完善体系 推进资源下沉

       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四川省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中医经典病房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典范,近年来在全国中医医疗机构广泛设置并投入使用。四川省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独特作用,围绕治疗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以来,就诊于医院门诊的中风病患者16900人次,收治住院中风病患者3369人次。

       四川省中医医院院长谢春光表示,着眼于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治疗的难点,在经典病房主攻病种方面,确定了中风病、冠心病、肺纤维化、慢阻肺4个方向,通过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主导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根据这几年的运转情况,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加强重大疾病中医药研究,另一方面,四川省着重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获得感。

       近年来,成都市着力构建均衡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共有2178个,县办中医医院基本实现全覆盖,100 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馆,遍布全市的3300多个“中医角”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服务。

       市级的甚至省级的中医师定期不定期地到基层坐诊、巡诊、查房、带教,提高了基层中医师的技能水平。在中医药强基层“百千万”行动中,省市县分别组建100个、1000个、10000个中医药专家团队,按照“省包县、市包乡、县包村”模式下沉帮扶,实现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帮扶全覆盖。

(本版内容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四川在线、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