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85年初心不改 踔厉奋发只为脑健康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病学的兴起可追溯到1938年,是四川省神经病学发展的摇篮之一。时至今日,已形成由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与痴呆、癫痫及发作性疾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神经遗传与变性疾病、神经重症、心身疾病、神经损伤与修复等八大亚专业方向,形成了人才力量配备全面的队伍。寻本溯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神内人,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患者”的初心为脑健康事业而奋斗。

       回眸来路,筚路蓝缕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1937~1938年,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相继迁至成都,与原在蓉的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在四圣祠组成了三大学联合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1938~1945年,我国神经精神病学创始人程玉麟先在三大学联合医院主讲神经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精神病学,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公立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开设神经精神门诊。这期间程玉麟为我国培养了不少著名的神经精神科医师,并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神经病学》教科书。

       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公立医院在1944~1946年间,设立神经内科专业。1939年黄克维从英国留学归国,在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公立医院担任院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三任院长),同时还承担神经内科的科研及临床工作。1946年至1950年,尽管医院的行政管辖几经变化,但神经内科工作不曾止步。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此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初步形成学科发展架构,在内科3病区设有15张病床,专业收治神经内科患者。作为专诊神经内科疾病的医生,从那时起,张凯莉就在努力为神经内科积累口碑。为了壮大人才队伍,20世纪90年代初,医院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神经内科和精神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室的第二任主任、首位硕士研究生高励在这一时期被引进,并在后来的学科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顺应医院提升等级的发展要求,1993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式独立成科,张凯莉担任首任主任。

       积淀蓄力,开创新局

       自正式建科后,接下来的7年,在张凯莉的带领下,神经内科专业队伍进一步充实,专业技术设施及技术能力逐步提升。

       1994年,高励、曾仲获得神经心理测试资格证书,组建了神经心理测试室,开展神经心理测试工作,并组建了神经重症抢救室(NICU);1995年首例心脏骤停致急性缺氧性脑病的植物状态患者被成功促醒;1999年组建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于同年承接了成都市科技局课题《卒中单元的建设》……累累硕果迎来了学科发展黄金期。

       2000年,学科发展的指挥棒正式交到了高励的手中,张仲、曾仲为副主任,曾小玲担任护士长。“在临床专业领域,别人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并且尽力做好;别人不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一切为了患者需求。”高励敢干、能干的精神,为学科高速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随着神经内科业务内容及业务量的快速增长,科室病床数扩展至108张。同年1月,由刘西平、高励、张仲等组成神经介入诊疗小组,逐步开展神经介入诊疗工作,由曾仲负责组建神经系统疾病伴情绪和心理障碍诊疗小组,开展相关工作。2002年4月,陈兰从四川省人民医院肌电图室进修后返回神经电生理室,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神经电生理专业内容。

       2005年,由张仲主研的成都市科技局重大项目《卒中单元建设》,获得成都市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12月,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正式挂牌。2011年9月,神经内科通过了四川省重点学科评审被列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先后增加功能神经病区、神经康复病区,2015年正式挂牌四川省医学乙级重点学科。至此,神经内科总床位数达到220张,成为医院规模最大的临床学科。

       突飞猛进,走向前沿

       2012年是学科纵向发展的启动年。科室先后成为成都市神经疾病研究所牵头部门、四川省专科医师及全科医师培训教学基地、成都市神经疾病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同年,科室完成了首例晚期帕金森患者的DBS手术,首例植物状态患者VNS、cSCS促醒术,同时开展了顽固性癫痫精确定位病灶切除术。科室从2012年起,根据国家级卒中中心建设要求,就卒中规范化救治进行了系列探索性工作。

       在2013年,学科专业疾病的数字化、信息化及远程服务工作启动。高励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数据库,也是国内植物状态患者诊断、治疗及现状与动态信息量最大的网络平台。2014年起,科室与各大高校密切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科研及临床应用研究,培养了一批医工结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纵向发展,促进了学科的进步和影响力的扩大。

       2020年7月,由柳华担任第三任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设成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中国高级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分中心、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综合排名位列四川省前五,科室牵头成立“成都市脑卒中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有98家,并牵头发布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及牵头全市脑卒中防治工作。在柳华的带领下,神经内科整合科室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不断优化救治流程,为急性脑卒中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和预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领域,走在了全省前列。

       新的起点,砥砺前行

       近三年,科室有科研课题立项26项,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初步搭建了脑科学与神经遗传实验室和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平台。通过探讨脑卒中发病机制,从而为卒中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措施。建立了基于5G通信技术支持下脑功能障碍与残疾、半残疾患者远程诊疗及照护综合防控系统。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解决了部分特殊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照料难的社会难题。开始着手建立帕金森病及相关运动障碍病以及癫痫疾病的全程化管理模式。

       在科室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神经内科已经从内科的专业组壮大成亚专业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齐备的学科。科室目前共有4个住院病区,1个门诊中心(7个诊断室),1个电生理检查中心,设有规范的NICU(神经重症);有博士11人,高级职称人员30人,硕士导师6人。科室年门诊、住院服务能力及服务量位居省内前列的学科,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力,在2022届“艾力彼”全国省会城市医院神经内科排名中位居第二。沿着为中国脑科学和智慧神经科学作出贡献的理想之路,一脉相承,踔厉奋发,书写了一部属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史。

       下一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将强化推进各亚专业专病中心的建设,如帕金森病中心、癫痫中心,优化升级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和神经电生理中心建设,加强对神经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照护,促进生命全程的大脑健康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