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0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什么要早期防治孕产期抑郁症
凉山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唐英

    小雨结婚3年来一直盼望做母亲,到32岁终于如愿以偿,怀上了宝宝,家人都很开心。但是,小雨的快乐和开心没有与宝宝随期而至,她总是情绪低落、感到疲乏、不思食欲、睡眠不好、容易激动、爱哭、爱发脾气、工作效率低、担心胎儿能否正常发育……丈夫也被折腾得垂头丧气。无奈之下,小雨前往孕产期保健门诊,经过焦虑、抑郁、妊娠期压力筛查,诊断为“孕产期抑郁症”。


    其实,像小雨这样的情况在孕产保健门诊并不少见,据有关报道,我国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4%~6%,孕产期抑郁症发生率约10%~20%,凉山州妇幼保健院近两年开展孕产妇心理筛查4000多例,孕产期抑郁症发生率约16%,比一般人群抑郁症发生率高3~4倍。说明孕产妇在怀孕这个特殊时期,心身变化大,更容易发生抑郁症。


    什么是孕产期抑郁症?为什么要早期防治孕产期抑郁症?孕产期抑郁症是孕产妇易伤心哭泣、情绪紊乱、疲乏,常伴有焦躁不安等表现,严重者有自伤或杀害婴儿的行为。过去,孕产期抑郁症被认为是女性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在产后2周到2个月最明显,可持续到一年左右。近年来研究发现,孕产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均有抑郁症的高发倾向,孕产期抑郁症不仅影响孕产妇健康,还会危害婴儿健康,而且还影响到个人婚姻及家庭和睦。为了保证母子身心健康,应早期防治孕产期抑郁症。


    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妇幼保健院要开设精神(心理)科,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在孕妇学校等加强防治知识宣教,提高孕产妇及家属对孕产期抑郁症的防治意识,提高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及时开展心理干预,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专业支持,降低孕产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为什么孕产妇容易发生抑郁?一是怀孕分娩期间,孕产妇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导致内分泌环境改变,以及有精神病家庭史或分娩并发症、不良结局等生物因素;二是孕产妇个性特征,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人际适应不良等心理因素;三是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工作角色改变、性别期待、重大负性事件等社会因素,均可导致孕产妇抑郁症发生。


    如何防治孕产期抑郁症?一是早期识别孕产期抑郁症状:当出现心情压抑、沮丧、流泪等情绪表现,以及自责、自弃、敌意、戒备心理、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生活无意义、头昏、失眠、便秘等自我评价降低和躯体化表现,严重的可出现自伤、自杀和打骂孩子及杀婴倾向,应警惕孕产期抑郁或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发生。二是定期筛查,孕早期(13周前)、孕中期(14~27周)、孕晚期(28周后)、产后42天,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在孕期和产后一年内任何时间都需要重复评估,作好孕产期抑郁症预测及诊断。三是重视母子的变化,对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具有抑郁症倾向的早期干预,降低孕产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四是加强孕产期抑郁症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开展心理保健服务,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根据抑郁症发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树立信心、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对丈夫及家庭成员进行指导,改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生活环境,增强人际关系适应,帮助孕产妇适应角色;必要时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妊娠分娩过程中,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生活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孕产妇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关爱母婴健康,防治孕产期抑郁症,对于妇女儿童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