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2版(2020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人体“造血工厂”的发展历程
雅安市中心血站 陈筱云

    人体内血液中的细胞寿命是有限的,需要“造血工厂”源源不断的及时生产出新鲜血液供人体使用。血细胞经历从红骨髓中产生→融入血液中工作成长→在血液中衰老→直至死亡,新的血液会再产生、再成长、再衰老、再死亡,不断推陈出新。人体的“造血工厂”随着生命的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从而保证了人体内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并伴随人的一生。

 

 


“造血工厂”初期

 


    当人尚在胚胎早期时,也就是胚胎时期的第三周,胚的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成为人“生命”开始的第一个“原始造血工厂”,开始生成血细胞,到第六周时迁移到肝脏造血,第十二周时脾脏开始造血,然后开始造血的器官依次是肾、胸腺、淋巴结、骨髓,到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开始造血。


    脾脏造血是在胎儿三个月时就开始了,主要制造红细胞和粒细胞。在胎儿四五个月时期,开始制造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当胎儿长到七八个月时,脾脏开始将造血工作逐步移交给骨髓。在婴儿出生时,骨髓已经担起了造血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血工厂”。


    肾脏在“造血工厂”中的分工是生产红细胞生成素,是造血中红细胞生成需要的调节因子,对红细胞生成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刺激骨髓这个“造血工厂”持续的制造出红细胞。


    胸腺会将造血干细胞分化成T淋巴细胞,还可以分泌胸腺激素来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淋巴结组织可以制造淋巴细胞。

 


“造血工厂”成熟期

 


    从儿童时期(5岁左右)开始,四肢远端骨髓呈向心性回缩,随后还存留的红骨髓成为终身造血器官。
    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工厂”,主要存在于脊骨、髂骨、肋骨、胸骨、股骨、肱骨等长骨的近端。骨髓中的骨小梁把骨髓分成许多蜂窝状的小洞,这就是红细胞的出生地。


    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外一种是黄骨髓。正常成人体内的红骨髓、黄骨髓各占一半。人在幼年时期骨髓腔内存在的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大多逐步转变成了黄骨髓,而黄骨髓是没有造血功能的。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内的黄骨髓就可以转化为红骨髓,从而又恢复了造血的功能。在人的骨松质里存有的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它源源不断地为人体提供所需要的血液。

 


“造血原材料”的来源

 


    红骨髓中有很多造血的干细胞,是“造血工厂”生产血液的原料,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出原始红细胞、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和原始巨核细胞,再由这些原始细胞分别繁殖出各自后代,发育成各种红细胞,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又可生成血小板,最终完成造血。

 


生产任务

 


    一周岁左右开始,血容量的增长开始趋于恒定。随着年龄、体重等条件变化,血容量也会随着保持相对应的基本恒定量。一个体重在50kg上下的成年人,血液容量约保持在3500ml~4000ml基本恒定量左右。骨髓的造血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人体发生失血200ml(初次无偿献血量)时,适当饮水可及时补充体液,肌体快速调节组织液渗入到血管内,血容量1~2小时可恢复到无偿献血前水平。2~3天内蛋白质可以补足,7~10天白细胞、血红蛋白可恢复到无偿献血前水平,15天左右红细胞可恢复到无偿献血前水平。


    保持血容量的基本恒定,就是“血液工厂”的生产任务,保证无偿献血后很快得到有效补充,加速血液的新陈代谢,对人体有益而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