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3年1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疗血液病 健脾补肾系根本
□钟财芬 侯雅军

       血液病长期被视为难治病、危重病的典型代表,人们往往“谈血色变”。在血液病防治方面,中医药形成了丰富的诊疗理论和方法。90岁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柯微君教授,为读者分享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经验和心得。

       一次随诊经历的启示

       柯微君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60多年。早年,柯微君跟随名医宗维新学习研究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思路与方法,一次随诊经历让她意识到中医在血液病治疗方面的巨大价值。当时,柯微君随宗老一同会诊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患者全身大片紫癜,鼻孔流血,口腔长有血泡,牙龈流血不止,同时伴有泌尿系出血,经输血和应用各种止血药抢救,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宗老诊后用黄芪、苍玉潜龙汤加味,患者服用一剂药后出血明显减少,三日后转危为安。中药治疗急危重病的高效速效激发了柯微君的研究热情,自此,她选定血液病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中医并无血液病病名,柯微君教授介绍,传统中医中,血液病相关论述多见于血证、虚劳等章节。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外部筋骨肌肉,都要受气血温润,即“气以煦之,血以濡之”。由于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过度消耗,造成人体气血不足,加上抵抗力差,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就会乘虚而入,扰动消耗气血,导致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产生质量或数量的变化,从而易发血液病。

       血液病的中医治疗

       血液病主要表现为出血、发热、贫血等,疾病类型包括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西医通常采用促造血治疗、免疫抑制剂以及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血液病,虽针对性强、短期作用明显,但长期效果不够稳定,且存在复发可能性,部分可出现严重副作用。

     “中医理论和实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西医输血、输注丙种球蛋白等急救和支持治疗措施能留人以活命,高科技如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检测亦能提供科学依据,应充分汲取两者所长。”柯微君认为,依据患者病情,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能有效提高辨病和治病水平。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柯微君教授逐渐形成了以“平衡阴阳”为原则、以“健脾补肾”为根本、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学术思想,即以调阴阳、填精血、健脾补肾为治疗总则,根据阴阳气血、脏腑亏虚程度加以调配。

       如何预防血液病

      《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根据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柯微君教授给出以下防护建议。

       均衡饮食,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血液病患者通常脾胃受损,应忌食辛辣滋腻、生冷坚硬等食物,避免进一步刺激脾胃。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通常血小板数目偏低、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症状,应多食用软烂食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中医认为“动能升阳”,适量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吸收,阳气充足,还能促使血脉运行通畅、防御功能正常。但血液病患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过量运动会消耗气血,故推荐八段锦、站桩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调节情志,舒缓心绪。“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失常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可致肝气上逆、心气不畅、脾肺受损、肾虚体弱,使得心慌、气短、血虚等症状加重。患者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