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0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谈谈左心耳封堵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何川

我国现有的脑中风患者超过1200万,每年新发脑中风的患者超过300万,其中近200万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幸存下来的也遗留有严重并发症,如偏瘫、失语、失智,不仅让患者失去工作能力,连生活也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现在医学界逐步认识到“高血压-心房纤颤-脑中风”形成的疾病链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基础。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超过3.3亿,其中20%并发心房纤颤,心房纤颤一旦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升高5倍,更有研究发现70%的缺血性脑中风是由心房纤颤引发的。

 

 


为什么左心耳可导致脑中风?

 


    这与左心耳的来源和形态结构有关系。左心耳是左心房向前突出的部分,类似一颗鹌鹑蛋大小。它位于左心房左上肺静脉与二尖瓣瓣环之间,是原始左心房退化后的残余物。左心耳是一个小口袋样的结构,血液流经这里自然形成一个漩涡,流动速度减慢,天然具备生成血栓的条件。心房纤颤导致脑中风是因为其在左心房内导致血栓形成。如果不是瓣膜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房纤颤,90%以上的血栓形成都源于左心耳,即便是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有血栓形成,也绝大多数发生在左心耳。

 


左心耳封堵预防脑中风的优势

 


    在很长时间里,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的形成是心房纤颤发生后预防脑中风的标准治疗方法。抗凝药物最初使用的是华法林,这是一种双香豆素的衍生物,能够在体内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而维生素K是凝血过程必不可少的成分。但华法林的缺点也是很突出的,因为它的代谢与作用受维生素K的影响,而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和药物中,使用过程中很难避免这些影响,这就导致其作用忽强忽弱,难以达到稳定的治疗目的。医生就会要求患者每4周查一次血,了解华法林的作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但这样客观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麻烦,导致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为此药物学家又开发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直接抑制凝血因子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其抗凝作用与华法林相当,不良反应则显著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华法林的不足,使用期间也不需要监测凝血指标,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但因为新投入市场,价格相比华法林就昂贵了很多,这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对于存在抗凝药物禁忌的患者、不愿意长期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从事特殊行业不能进行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等特殊人群,临床专家开始把目光落在了血栓形成的关键部位——左心耳。关闭左心耳,将其与左心房分隔,避免血栓进入左心房。但是手术的创伤和风险限制了全面推广的可能,于是左心耳封堵的设想开始提了出来。首例左心耳封堵手术于2001年8月在美国完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全世界超过百万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


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与抗凝药物相比,左心耳封堵在预防死亡、中风、系统性血栓事件等方面的作用更优,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


    在临床实践当中,左心耳封堵术相比于外科手术,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一般第二天就可以正常活动;手术操作相对简便,20~30分钟即可以完成,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相对少。在成熟的治疗中心,左心耳封堵成功率可以在90%以上。左心耳封堵术为心房纤颤患者预防血栓形成及其造成的后果提供了多一项的选择,适用于不能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不愿意长期抗凝药物治疗的、合并有抗凝药物治疗后发生大出血高风险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