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7版(2020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
都江堰市崇义镇卫生院 易华丽

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心脏病变,它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后,患者时常会感到心慌、头晕、胸闷,恶性的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患者猝死。那么,心律失常患者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基本知识。

 

 


心律失常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心律失常就是指心脏跳动快慢的异常,但心律失常没有这么简单。医学领域中,心律失常还包括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传导速度、频率的异常,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它发生损伤,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安全。


    造成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吸烟、喝酒、喝浓茶与咖啡、情绪过于激动、失眠等情况,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其次,疾病同样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患有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等疾病后,心脏内窦房结和它的传导系统可能会在病变影响下造成心律失常。另一方面,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心脏导管检查、内分泌系统疾病同样会诱发心律失常。最后,洋地黄类药物、肾上腺素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服用剂量、方法不正确的话,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如何接受治疗

 


    心律失常不仅会让患者产生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长期不治疗的话,还会影响心脏功能,给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那么,心律失常患者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心律失常后,我们不能过于慌张,也不能盲目用药,而是应该尽快到正规医院,配合医生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再者,并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患者需要通过检查,判断心律失常的原因、类型。比如,对于生理性、没有明显症状的心律失常,这类患者几乎隔几年才会发作一次,并且每次发作后过几分钟就恢复了。这类患者一般无需针对性的治疗,但是需要在平时注意监测心脏的健康。


    其次,患者被确诊为危险性、器质性的心律失常,或者心律失常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时,患者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两种。第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律失常展开治疗干预,是很多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终止、控制心律失常的作用,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Na+通道阻滞剂、K+通道组织剂等。Na+通道阻滞剂的代表药物又包括莫雷西嗪、美西律、利多卡因等,可用于心动过速的心律失常患者,但伴有心室肥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第二,介入治疗。介质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器械植入等方式,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比如植入除颤器、心脏起搏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等,均属于介入治疗。比如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因为心室颤动而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所以需要植入除颤器,监控心脏节律。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加重心律失常,所以建议大家在平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尽量戒除烟酒。心律失常治疗期间,可通过打太极拳、慢跑等方式,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注意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中老年人,肠道功能下降后,容易出现便秘情况,不利于心律失常的恢复。因此,患者可适当补充膳食纤维,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总而言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一旦确诊为心律失常后,需要我们重视心律失常的治疗,做好日常的自我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让身体可以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