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邹慧:做患者身旁的微小灯塔

     “对,平举向上,再握10次。”在简阳市人民医院住院部10楼的休息大厅见到护士邹慧时,她正在指导患者进行握力球锻炼。邹慧笑了笑说道:“别看这个动作小,可是作用大,能帮助PICC置管后的患者预防静脉血栓。”

       下班去更衣室的路上,患者或是家属都会热情地招呼邹慧,有人称呼她为“邹阿姨”,也有人叫她“小邹”,无一例外都是很熟识的样子。

       35岁的邹慧是肿瘤科护士,说话温柔做事麻利,从基础护理、执行医嘱,到为患者进行PICC置管维护,开展癌痛宣教、心理辅导,每天好像都有做不完的事。工作量大且繁忙,但邹慧认为护理工作本来就是如此,尽管忙碌但很充实。

       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2012年7月,邹慧毕业,走上护理岗位。PICC置管术作为护士护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不同于普通的输液打针,是通过置管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高渗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是为血管穿刺困难和化疗患者提供的生命线。踏实的邹慧通过勤学苦练,不到一年就出师了。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她还成功加入医院的静疗小组,这个小组是从全院1100多名护理人员中筛选出的26名具有精湛静脉护理技能的人员组成。

       有一次,科室护士小丁在一项置管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患者的血管条件看似很好,但实际操作中,送管的过程却反复受阻,小丁向静疗小组求援。邹慧接到通知后,快速赶到现场。她仔细观察情况,怀疑问题出在肋骨和锁骨间的狭窄上。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她查看了患者的增强CT,并与患者主管医生进行深入沟通,确认是肋骨和锁骨间狭窄造成的送管困难。

       找到症结精准破题,邹慧指导小丁辅助患者抬高手臂并外展,同时采取置管对侧的侧卧位,依靠重力作用顺利置入导管。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事后,小丁对邹慧赞不绝口,称她是“撒手锏”。

       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后来有了能精确定位的超声引导下腔内心电定位技术。邹慧又主动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目前已顺利完成彩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穿刺200余例。“一个护士不能只会打针输液。”在邹慧看来,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患者是做一个好护士应有的追求。

       琐碎小事温暖患者心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不适,邹慧进修营养学,与营养科医师共同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使患者体重健康向上。在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邹慧和医生携手实施安宁疗护,规范的个体化治疗可以使90 以上癌痛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到目前为止,邹慧已经成功立项两项科研课题,并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荣获了医院“创研明星”的荣誉称号。在成都护理学会安宁疗护学术会议上,她的论文获得了二等奖。

       患上癌症,便像是行走在人生的冬季。患者身体允许的时候,邹慧会扶他们起来坐一坐,看看窗外生机盎然的翠绿。病床旁的一声问候、一句寒暄,帮助患者整理一天的药物,与患者共同期望治疗顺利。在她看来,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也是必要的,护患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抵抗病魔的信心。

       让邹慧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胃癌晚期的姑娘,担心吗啡成瘾而拒绝用药,在癌症暴发性疼痛发作时痛得蜷缩在病床上。邹慧为她评估疼痛,陪伴锻炼,指导用药,并进行了心理疏导。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陪伴和锻炼,邹慧和姑娘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们从最初的护患关系,逐渐走向了朋友,再到情同姐妹。邹慧用专业知识慢慢化解着她的顾虑,姑娘逐渐学会了如何与癌症共处。她开始规范使用镇痛药物,让疼痛不再成为生活的阴影,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让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

       从事肿瘤专科护理11年,邹慧用专业本领和热情态度,赢得患者的赞誉。患者家属陈女士在科室留言簿写下这样一段话:“感谢邹老师,每一次带我妈输液都会询问病情变化,陪我妈唠嗑,逗她开心,很温暖,所以由衷地表示感谢。”

     “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和鞭策。肿瘤专科护理的工作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娴熟,更在于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正是这种关怀,让患者在面对病痛时能够找到希望,找到力量。”这是邹慧对癌症患者的护理理念。 

       从发病到治疗,肿瘤患者的经历复杂而痛苦。有些患者谈癌色变,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有些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十分难受;有些患者则备受癌痛折磨,日渐消瘦。在最艰难的时刻,邹慧陪在身边鼓舞着他们,像患者身旁的微小灯塔,虽然光芒微弱却让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马芳 李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