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去远方
旅行除了“诗和远方”,还要注意防范传染病
冯玉亮 本报记者 白华宇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悠扬

         ——呼斯楞 《鸿雁》


       中秋国庆长假来临,不少人选择外出旅行,草原成为许多旅客的首选。成都市疾控中心微检科孔喜梅提醒,在尽情游玩的同时,也要警惕鼠疫威胁。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较长、公众出行意愿较强,人员跨区域流动、出入境人数和聚集性活动将会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每年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感染,是全球传播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感染登革病毒后一般在3~14天,多数为5~8天发病。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少数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可在1~2天内因出血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在我国有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布,其中白纹伊蚊分布更广泛,就是我们常看到的“花蚊子”。它们通常喜欢在有清水的地方繁殖,并且在白天活动。当伊蚊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时,将病毒吸入体内,并在体内经过8~10天的增殖,再次叮咬后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

       预防登革热  旅程中三注意

       1. 注意防蚊虫叮咬。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选择浅色衣物,使用蚊帐和戴上蚊帽等。使用有效的蚊虫驱避喷雾、蚊香片、驱蚊液、驱蚊手环等。

       2.注意蚊虫滋生。清理和排干积水的容器,避免花盆、瓶子、轮胎等雨后积水成为蚊虫滋生地。

       3.注意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跳蚤也是鼠疫传播媒介

       鼠疫是我国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耶尔森菌是一种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对阳光、热和干燥十分敏感,暴露于阳光下几个小时或经过适度加热即可被杀死。然而,在潮湿和低温环境中,这种细菌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在蚤粪中存活一个月。因此,在鼠疫流行地区,市民仍需加倍小心。

       传播途径方面,染疫的动物和鼠疫患者是鼠疫的传染源。啮齿动物和肺鼠疫患者是最常见的自然感染者,而无症状感染者不会传播疾病。另一方面,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媒介传播(跳蚤叮咬)、直接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6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一旦发病,症状突然而严重,包括高烧、寒战、头痛、身体疼痛、虚弱、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剧增等。腺鼠疫表现为淋巴结疼痛和发炎,肺鼠疫则伴有呼吸道症状和咳嗽,可能出现血痰,并伴有高病死率。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鼠疫是可以治愈的,只要及时就诊,通过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孔喜梅提醒,在进入高原、草原等潜在鼠疫疫源地时,需要格外小心。在出行前可以收集目的地的一些信息,尽量避免去鼠疫疫源地,如果必须前往,务必戴防蚤手套、穿防蚤袜,并合理使用驱虫剂,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其次,要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啮齿类动物、死亡动物和感染动物。不要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以免扩大疫情。此外,要避免前往拥挤的地区,尽量减少与肺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

       如果有感染风险,可以进行自我监测,并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获取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在野外环境无法求救的情况下,要尽快到最近的医院就诊,医生会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并报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