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19年1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重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生态
侯文瑾

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部署,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能,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2019年10月起,简阳市已进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磨合阶段。

 

医联体建设完成
再组“两体一集团”

 

2016年以来,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落实分级诊疗,简阳市采取 “1+N” 和 “1+1+N”的模式分别组建了两个医联体,一个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和枢纽单位,下连34家基层医疗机构(含高新区8家基层医疗机构);一个以市中医医院为枢纽单位,上连龙头单位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下连25家基层医疗机构(含高新区4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机构100%覆盖,开启了老百姓家门口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时代。


此后,简阳市作出整体部署,组建简阳市人民医院医共体、简阳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及贾家片区医疗集团,通过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医共体,理顺内部人、财、物权责利关系,切实解决医联体建设中上级医院动力不足等问题,加快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短板,将基层医疗机构做活,村卫生室做实,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形成上下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管理、服务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上下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让老百姓享受到安全、有效、优质、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水平。

 

启动医共体建设
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

 

简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昌朝戎在2019年简阳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会上阐述了“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实质:“医共体并非是让几家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搭伙过日子’,而是一场重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生态的大变革。”医共体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方方面面。


部署中要求,首先,完善好医保、药品等对接机制。目前,简阳市城乡医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要落实好医保与分级诊疗、价格、控费、签约服务等政策对接,发挥好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有效引导群众首选基层看病、就近看病,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医共体上下医疗机构间的转诊绿色通道,重点畅通慢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通道,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解决好“转得上去、转不下来”的问题,对通过基层转诊到牵头医院的患者要落实优先看病、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特殊待遇,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

 

处理好三个关系
实现更大健康效益

 

处理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这场重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生态的大变革中的关键一点,就是让县域内缺乏系统性关联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变竞争为协同,抱团成一家人,各自明确功能定位,以健康为中心,全面加强医防融合,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平价、连续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处理好医疗、医药、医保的关系。要进一步增强医疗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联动性和协调性,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实现更大健康效益,释放出更多的红利。
此外,处理好医院、医生、患者的关系。要建设的县域医共体,不仅是医院和医生的共同体,也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体。医务人员要不断提升业务素养和服务水平,把社会责任和公益服务放在第一位,营造好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做好“三个结合”
高质量推进“健康简阳”建设

 

对于医共体建设的落实工作,昌朝戎表示,一是要做好点面结合。医共体建设是县域医疗体系中由点及面的一次全面整合,针对当前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问题,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向乡镇、社区倾斜。二应做到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根据现实条件、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尽最大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作过度承诺,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依靠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三要在推进医共体建设进程中,将传承和创新做好结合,要积极学习兄弟县市区的成功经验做法,也要紧密结合简阳自身实际,在推广优秀做法的基础上,再探索一些接地气、有实效的方案。


下一步,简阳市县级医疗机构将对标对表并借力国家、省、市顶尖医院的实力和优势,强化专科联盟建设,做强县级医疗机构,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简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