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19年12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穿白大褂的“郑医生”
常为医院信息系统“把脉问诊”
刘红梅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搬迁,新门诊大楼日前启用,不少患者在就诊时发现,门诊窗口现场排长队的现象不见了。“现在看病方便多了,点点手机用微信就能预约挂号,放射科影像胶片也能自助打印。”前来看病的市民刘东感叹道,“这真的是大大方便了我们老百姓!”


就医环境改善的背后,离不开医院各个科室工作人员默默的付出与坚守。作为医院搬迁“先遣队”之一的信息管理部部长郑永吉就是其中一员。

 

“拼命三郎”
打电话找他基本占线

 

“叮铃铃,叮铃铃……”在郫都区人民医院行政办公区2楼的信息管理部办公室里,郑永吉正坐在电脑桌前,偏着头把手机夹在肩上,另一只手里正握着座机电话,嘴里还不停安排着新工作。在医院搬迁前,郑永吉就患有尿路结石,想到即将搬迁新医院怕忙不过来就一直保守治疗,但搬迁过来后面临着非常重的信息建设任务,天天加班到深夜,几次痛得趴在桌子上,同事都劝他休息一下,多喝点水,可他总说缓一缓就好了,座机和手机一个接着一个地响,容不得他有半点空暇。


“郑医生特别忙,打电话找他基本占线。”“他工作很认真负责,白加黑、五加二是他的工作常态。”……在同事们的眼里,郑永吉就是“拼命三郎”,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他,在新医院搬迁过程中,尽管因工作劳累带来了身体不适,但他依然咬紧牙关,扛下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工作。

 

行走不便
却是走得最快的那一个

 

在医院正式搬迁前3个月,郑永吉所在的部门面临着新院区智能化机房还未正式通电、各种网络及系统的测试虽有计划但未真正实施等诸多困难。“接到搬迁信息时,我知道留给自己调试医院信息系统的时间并不多。”时间紧、任务重,作为科室负责人,郑永吉对自己要求更加苛刻,各项设备调试都亲自参与,以确保网络及设备正常运行。但如何把医院的智能化机房安全、平稳、无缝地进行迁移,如何能不影响医院业务及管理,以及最大化改善市民的就医体验,成为了郑永吉当时面临的一项项重大考验。


“医院搬迁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在医院搬迁的协调会上,郑永吉立下了“军令状”。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把4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到1个半月内全部完成。想到那段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郑永吉身边的同事都很心疼他,行走本就不便,可他总是走得最快的那一个。


8月31日,距离医院搬迁还有1个月的时间,但新院区的各种网络及系统测试已经开始运行。“那一刻,大家觉得打了一场胜仗。”郑永吉回忆道,然而,网络系统却在系统测试的第二天出了故障。“当时我整个人都懵掉了,如果新院区正式启用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为了确保医院搬迁后,新院区门诊线上系统的顺利运行,郑永吉协调医院各部门以及各网络系统的团队负责人,提前1个月进行了就医体验的测试。

 

“把脉问诊”
不断改进就医体验

 

“我们部门就是医院的大脑,为各科室的信息系统‘把脉问诊’是常事。”谈起自己的工作,郑永吉开玩笑道,自己是医院里最特殊的“医生”,工作17年来从不穿白大褂的他也要诊断“看病”,没有行医资格也敢光明正大“体检”。


如今,在郑永吉以及同事们的“把脉问诊”下,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的新门诊、住院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病理系统等10余个核心业务系统已顺利运行1个多月。同时,新增设的分诊叫号系统、检验单自助打印系统、自助缴费系统以及门诊自动发药机等便民系统的成功上线,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智能的就医体验。


“现在除了微信支付,我们正在部署实施支付宝、银联等线上支付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让群众能在手机或互联网终端上进行诊疗支付、检验检查结果验证查询等。”郑永吉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