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吃药怎么喝水?很多人都做错了

       大家都说生病了要“多喝热水”,小时候吃药时,妈妈总会在旁边唠叨一句再喝多点水。有时候明明一口水就把药带下去了,却总要被“逼着”喝一大杯水。但是,吃药多喝水真的是对的吗?药师告诉您:那可不一定!吃药喝水也是要分情况的。今天,请看药师为您详细梳理服用不同类型的药,应该如何正确喝水。

       服用后不宜喝水的药物

       止咳类药物。如止咳糖浆,一般服完5~10分钟不宜喝水。此类药物较黏稠,会黏附在咽喉部,直接作用于患处消炎止咳,若喝水多,会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

       经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药品或需迅速起效的口崩片。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硫酸沙丁胺醇等,饮水会将口腔中的药物冲入胃里,影响疗效。

       咀嚼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药片溶化后吞服的片剂。药片经嚼碎后表面积增大,可促进药物在体内溶解和吸收。

       苦味的健胃剂。比如龙胆汀,通过刺激舌头上的味觉,反射性促进胃液的分泌来增加食欲。大量饮水会冲淡苦味,降低健胃的效果。

       服用后需少量喝水的药物

       抗酸、保护胃黏膜药。如硫酸铝、氢氧化铝凝胶,如饮水过多,可使药物被过多稀释,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治疗作用减弱。

       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具有较强吸附力,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

       服用后需大量喝水的药物

       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强的松等,多饮水可稀释其在消化道的浓度,保护消化道。

       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药物。如喹诺酮、磺胺类、抗病毒药,代谢产物容易在尿中析出不溶性结晶,可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等。

       盐类泻下药。如硫酸镁,下泻后需及时补充液体,防止水盐代谢紊乱。

       祛痰药。祛痰药能破坏痰液中的黏性成分,将黏稠的痰液溶解成流动的痰液,以便咳出。服药的同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给祛痰药帮忙。

       退烧药。发烧时,身体本身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而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退烧药,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排汗来降低体温。吃退烧药期间多喝水补充液体,能预防脱水的发生。

       排尿酸药。痛风患者吃别嘌呤醇、丙磺舒等药物时,也应该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利于尿酸排出,并预防尿路结石。

       可能引起口干的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服用这类药物后需要多喝水缓解口干。

       胶囊。胶囊容易黏附在胃壁上,溶化的药物不能均匀散开,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且不能迅速在体内形成一定的药物浓度,无法起到治疗作用。

       不宜用热水送服的药物

       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遇热后容易被氧化还原分解而失去药效。

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等。

       含活性菌类药。如复方乳酸菌营养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活疫苗类。如小儿麻痹症糖丸,脊髓灰质减毒活疫苗等,热水会使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其他药根据剂型决定

       多数情况下,服药时用温水或凉白开即可,不宜用太热(不超过50℃)的水;少喝水是指用50毫升左右的水送服药物,且半小时内不宜再饮水;多喝水是指在服药期间,一天需要喝2000~2500毫升水。

       除了喝水量有特殊要求的药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药物的剂型来决定喝多少水。

       冲剂150毫升。服冲剂时,每次用150毫升水冲服,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但需要注意的是,蒙脱石散只需用50毫升水冲服。

       药片150~200毫升。大部分片剂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如果饮水量太少,药物仅靠少量胃液很难完全崩解,还可能由于局部药物浓度太高,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或溃疡。

       胶囊至少300毫升。胶囊遇水会变软、变黏,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为保证药物被顺利送达胃部而避免食道损伤,服用胶囊时,饮水量不应少于300毫升。避免胶囊卡喉,不妨吃药前先喝少量温水润润食道,服胶囊后再接着喝一杯水。


       ■药师提醒

       患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不符合上面这些“喝水”的标准,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肾负担。具体该如何喝水、喝多少水,请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决定。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