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作为成都市呼吸疾病专业的领军团队,在党建引领下,近年来科室发展成绩斐然,实现四川首个钟南山院士工作站落户,并挂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在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保驾护航。
凝心聚力
以亮眼成绩深化品牌内涵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拥有一批医教研实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在党支部书记、科主任李国平教授的带领下,凝聚起练祥忠、何萍、李群、李燕舞、何翔、王月宾等一大批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专家。近年来,党支部充分发挥“畅享呼吸 一生无忧”的党建品牌内涵,按下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2018年,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和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成为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和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分中心,覆盖四川省内29家网络成员单位,形成“国家临床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三级临床医学研究网络;2020年成功申报为成都市高水平学科建设单位;2022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2023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优秀建设单位。
“以前呼吸科治疗的大部分是老年病和感染病,但我们学科发展的意义不止于此。”李国平说,科室一直是成都市呼吸质量控制中心,也是成都市院内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质量控制中心,近年来,科室一直围绕疑难病、罕见病的精准治疗展开建设,并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作为成都市呼吸疾病专业的领军团队,该科充分发挥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和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引领作用,在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扩大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建设,制定成都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方案,引领区域呼吸学科高质量发展。
医心向党
以理想信念为学科发展助力
“之前一位年近60岁的大伯,因为连续咳嗽两个多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在老家检查后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怀疑患有肿瘤。确定疾病的性质,关系到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经过我们团队探讨,决定利用‘超声引导下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为他进行检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内镜团队负责人、党员李燕舞介绍说,虽然该技术已经在全省领先,能实现避免手术创口带来的痛苦,但检查仍然存在舒适度低的问题。据介绍,因为气管是极为敏感的组织,即便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病人在检查过程中也常因气道的刺激而呛咳、憋气,甚至有部分患者会因为不能耐受而被迫中止检查。为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动作为,与麻醉科团队携手合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无痛气管镜”检查——由麻醉医师在检查开始前完成诱导麻醉,并在术中使用适宜的麻醉药物给予短效麻醉剂,帮助患者迅速进入镇定、睡眠状态,并应用喉罩完成气管镜检查,该项技术也是医院打造“无痛医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李燕舞的带领下,呼吸内镜团队中的党员、青年医生牛斌,积极学习掌握该项技术,与此同时,牛斌还主动承担起介入手术的工作,“介入,是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手术项目,但总得有人去做。”除了铅衣的沉重,还有长期在辐射环境中工作的危害,收治急危重症病患多,这让牛斌不得不经常在夜里提起百分百的精神,这一切看起来“很难”的因素,在理想信念的力量下被一一克服。
温度医疗
以更高标准诠释党员身份
敢担当,善作为。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里,每一位党员都在用真情和实干为自己擦亮党员身份。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王真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重症监护室里,此前,为了满足院感的要求,我们对探视进行了相应的管控,这让不少家属因看不到患者情况而忧虑,我们在病区里就讨论有没有办法能让‘云探视’的设想落地。”据王真介绍,从一开始护士们用自己的微信添加患者家属,让其实现与患者视频通话的诉求,到向护理部提出开发公共平台的设想,让患者在微信预约后,再通过平台实现探视,“目前,我们呼吸重症监护室不仅仍然在使用这一平台,护理部还将其运用到了安宁疗护等各个护理单元,为实在无法到达现场看望患者的亲友提供便利。”
王真在面对患者和带领护理团队时,总是抱着“我是党员,我理应多承担一些,我还能多做一些”的赤诚。“每一个新项目,风险要有人来扛,推进要有人主动。”在呼吸危重症医学科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如火如荼,如床旁超声、人工肝治疗、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超声引导下置管、重症康复等,都是专业护理高水平的前沿技术。在重症监护室这个护理单元里,王真率先考取专科护师资格证。她是党员也是护士长,只要她带了头,便相当于给众人注入一剂“放手去做”的强心针。
心系患者
以勤学苦研让患者受益
“作为一名医生,在面对疾病时,就像战士进入战场,想赢却打不赢,那种感觉不好受。”李国平曾这样说过。自担任呼吸内科主任以来,他便立志提高科室的科研水平,让科研作用于临床,通过学科建设,快速让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用基因测序找寻致病病原微生物;临床试验开展肿瘤的冷冻消融术;医工结合研发可穿戴设备等。在模范带头作用下,勤学苦研的劲头在全科室蔚然成风。
微生物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和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已成为探究微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因此,开展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对探究呼吸系统疾病微生态的特点,从而快速鉴别感染病原微生物,精准诊疗,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呼吸内科实验室副研究员何翔说道,李国平教授刚到科室不久就将建设实验室的想法提了出来,并着手带领团队,开展病原宏基因组技术,为科研成果转化至临床治疗奠定基础。“与临床充分沟通,组建实验室团队,让实验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看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与日俱增,何翔十分欣慰。
“建立起这样一个实验室,医院和科室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但对于患者来讲,想要通过这一检测来进一步明确病因,在现阶段是免费的。”在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熊安英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在伦理证实可行后,我们逐渐建立这样一个能分析出呼吸疾病特点,以及探究物种多样性的样本库,我们深知这一项目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罕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重要意义,加班加点地出报告、做实验都是常事,大家从没有过抱怨。”身为党员,熊安英在检验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起了“项目管家”的职责,大到危化品管理、实验室安全,细至补充实验耗材、联系设备维修……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坚守初心,勇攀高质量发展的高峰。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来说,“畅享呼吸 一生无忧”不仅是一个党建品牌,更是一份信念和理想,为锻造护卫呼吸健康的领军团队砥砺前行。
(受访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