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3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袁学刚:
“怕脏怕累做不了肛肠科医生”
□万文海 本报记者 陈丽娜

     “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村上的赤脚医生,村里人都尊称他为‘袁先生’。”相向而坐,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袁学刚讲述着40年前的往事。

       儿时的袁学刚,经常在睡梦中被狗叫声和急促的拍门声惊醒,推开窗户向外望,总能看着父亲举着火把,打开药箱准备药材,不一会就跟着村民步履匆匆地出门了。望着黑夜中父亲若隐若现的背影,那时的袁学刚还有些不解。

       长大后,袁学刚沿着父亲的足迹,也成为一名医生,并选择了“又脏又臭”的肛肠科,通过中医药治疗为广大的肛肠疾病患者解除病痛。同时,在他的带领下,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肛肠科实现从无到有,并成功创建为成都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

       师从“袁先生”

       父亲点亮他学医的初心

       20世纪80年代初期,袁学刚上小学了,每逢寒暑假,父亲到各生产队出诊时,常常会带上他。广元境内崇山峻岭,一个生产队到另一个生产队往往要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袁学刚却不觉疲倦。盛夏时节,刺眼的阳光照在这对父子身上,留下一大一小两个移动的影子,还有一个和小袁学刚身材略不相符的药箱。长年累月下来,全村的人父亲都认识,每位村民也都认识这位“袁先生”。有时候隔着老远,他们也会扯着嗓子互相打招呼:“袁先生,上哪去?吃晚饭了吗?”“吃过了,去河对面张二娃家里,他老汉咳嗽,很严重。”

      夜幕降临,一点零星的光亮夹杂着稀疏的咳嗽声从前方的小屋里传来,小袁学刚跟着父亲一路小跑来到患者的房间里。看见“袁先生”,张老头满脸褶皱、双颊凹陷的脸上挤出一抹笑容,对着袁学刚父亲说:“你来了,我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小时候,父亲、母亲经常带着袁学刚上山采药,山涧中、房间里,“袁先生”教袁学刚辨认各种中草药:金银花要清晨起来采摘花苞,花朵全开了的药效反而不好;海金沙要在早上采摘,若在烈日炎炎的大中午采摘,海金沙的孢子就都散落在地上了;川乌、草乌有剧毒,在院坝里晾晒时要注意看护,不能让小娃娃误食……

       那些跟着父亲采集中药、巡诊的时光,一点点地点亮了袁学刚的中医初心。

       圆梦中医大

       靠口碑成为“年轻名中医”

      1997年,袁学刚顺利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农村走出来的他生活比较窘迫,没法经常跟同学一起去外面玩,加上自己也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于是闲暇时光,袁学刚基本都在阅读。那时,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周末去探望同学时,在光华路旁西南财大附近的小巷里、电子科大或四川大学旁边的小书屋中偶然淘到一两本已经泛黄的中医秘籍或是历史典籍。

     “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在模仿中进行对比并总结经验。”除了看书,袁学刚最大的爱好就是跟着学校对面的老先生们出门诊。第一位侍诊的老师姓罗,彼时已经80多岁高龄。罗老思维清晰,辨证用药精当,但握钢笔却是用握毛笔的姿势,于是他就替老师抄录门诊记录、抄方。大学期间,他先后跟随了王再谟、张之文、张家礼、陈仁旭等老师,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但是在坐诊时对病人的耐心,以及关心爱护病人的态度都是相同的。广泛阅读和临床跟师,不仅为袁学刚奠定了深厚的功底,更让他形成了“心怀悲悯、仁心治病”的理念。暑假回到家乡,已经有不少村民上门找“小袁先生”看病,看着病人渐渐恢复健康,袁学刚心里很有满足感。

       在读本科期间,袁学刚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实习,有一天遇到一个病人描述有排便障碍以及腹胀的情况,于是他立刻给病人做了直肠指诊。第二天交接班的时候,急诊科的主任当着大家的面表扬袁学刚作为一个实习生不怕脏、不怕臭。

       大学毕业后,袁学刚只身前往成都铁路局西昌铁路医院中医科工作。在那里,他凭借自己所学知识和服务态度一点点打造自己的口碑。很快,袁学刚的门诊患者每天都门庭若市,最多一天要看120多个患者。三年时间,袁学刚累计治疗病人数量近3万人次,成为西昌当地的“年轻名中医”,这极大地提振了他的信心。也是在这时,袁学刚内心萌生出继续深造的想法,要继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更多患者服务。

       扎根肛肠科

       不怕脏、不怕臭是行医准则

       在读研期间,袁学刚遇到了他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人——导师杨向东教授。本科学习阶段,儒雅博学、极具个人魅力的杨向东教授曾给袁学刚所在班级讲授肛肠专业的基本知识,从此让包括袁学刚在内的很多年轻学子成为他的粉丝。杨向东常说:“十人九痔,说明肛肠疾病患者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学这个‘又脏又臭’的专业,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专业有效的救治,造成很多令人惋惜的后果……”从读研开始,袁学刚毅然地选择了将肛肠专业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病人有这个需求,而我们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又这么完备,我想我可以在这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把好的东西传承发扬下去,为广大的肛肠疾病患者解除病痛。”袁学刚说道。

       杨向东要求学生对临床遇到的病例问题做总结、归类,同时自己要能够做学术研究,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杨向东也十分在意细节,大到手术时的无菌技术、小到对握钳的姿势,要求都很严格,在一次手术中,袁学刚因为握钳姿势错误,被杨教授用钳夹手,留下一个血印。对此袁学刚没有心生怨恨,反而加倍注意,久而久之,养成了严谨的行医作风。

       2007年4月,袁学刚成功完成个人第一例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手术,该病是肛肠科的危急重症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救护车送至医院时病情已经非常危重,下腹部、会阴部大面积糜烂、皮下气肿,还合并有高血糖等基础病。袁学刚回忆道,这次手术虽然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术后病人也转危为安,但在手术期间,整个手术室臭气熏天,戴两层口罩再捂上纱布都不能掩盖腐烂的气味,甚至回家洗完澡之后鼻腔里还感觉有一股臭味。“但既然选择了肛肠科这个专业,就要一不怕脏,二不怕臭。”想到老师的寄语,袁学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结缘成都市六医院

       两年时间实现从无到精

       2020年11月,袁学刚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来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并创建肛肠科,此时他已经是拥有“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大学客座教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等多个头衔的肛肠病领域专家。目前肛肠科团队有9名医生,包括2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和3名住院医生,老中青三代医生互相配合,每个月能完成150~160台手术。

       作为学科带头人,袁学刚介绍,在服务方面,他将关爱患者的思想传达给科室的每一个成员,这不仅体现在住院期间,也体现在术后恢复上,要让患者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对于专业技术方面,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学术研究方面,科研成果、论文篇目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自己要埋头苦干,还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要让大众看到我们能做什么。这样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患者才会选择我们,从而打造良好的口碑”。2022年,该科室成功创建为成都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未来1~3年,在医院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将继续埋头临床,继续强化学科建设,争创省级重点学科。”袁学刚对此信心满满。

     “对肛肠科术后疼痛的恐惧,阻碍了很多患者及时就诊,延误了诊断。但实际上我们科室基本上做到了肛肠术后微痛甚至无痛。要将中西医治疗措施结合起来,中医药能起到关键的止痛作用。因此我还要不断地发声,让患者重视疾病,尽早治疗。”袁学刚在好大夫网站和抖音等多个平台都注册有账号,利用业余时间发布了许多肛肠科普知识,截至目前在抖音已发布135条视频,点赞近2W,同时他也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参加中医、肛肠方面的学术活动和研讨会等,分享自己的从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