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
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守护生命
杨琳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这里,每个病人都是急危重症患者,他们徘徊在生死边缘。

       在这里,只要有一线生机,医护工作者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

       伴随着一场场无声的较量和惊心动魄,在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的重症监护室(ICU),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带给病人希望的地方。

       强化专科建设

       获批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我们要把重症医学科建设好,不仅要让重症病人活下来,还要让他们活得更好。”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一名副局长说道。历经十余年砥砺发展,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最初的“监护室”,已发展成为该院抢救危重患者、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主力军,发展成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黄钰表示:“我们医院和其他医院不太一样,病人几乎都是老年人,ICU的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有101岁。”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拼尽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重症医学科一直处于满床状态,收治的病人病情严重,在工作强度陡增、医护人员严重减员的情况下,“阳了”的医生、护士只能顶着高烧和全身酸痛坚持上班,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轮流坐一会儿。正是这样的坚持,在“救死扶伤”的使命驱动下,重症医学科让几十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渡过难关,赢得生的希望。

       据悉,重症医学科主要负责集中救治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重症患者,为他们及时提供系统、持续、高质量的监护和救治。面对日常繁重的重症救治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娴熟的急救操作技能以及灵活的处置应变能力,科室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服务理念,围绕打造危重症精准救治平台的工作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常态化开展“一周微课堂”,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

       2022年,重症医学科获批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参与四川省二、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能力提升建设项目。近五年,重症医学科取得了“间歇性开放尿管的辅助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无阻力防污染面罩”等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科研论文19篇,荣获四川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人文关怀

       ICU内不再“冷冰冰”

       一提到ICU,很多人都觉得冰冷可怕,援湖北归来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周洁却对此有不一样的认识,她说:“在ICU,人文关怀比医学关怀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还要建设有温度的病房。”

       大部分进入ICU的患者,要么意识不清,无法做决定;要么病情危重,根本来不及决断。重症医学科面临的往往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既有共同的重症特点,病因又各不相同,每一个患者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来说都是新的考验。

       2022年1月15日起,护士长周洁召集科室高年资护士,发起了“隔空探视”,同时建立“专属家庭护理反馈微信群”——通过“线上探视”的方式与患者家属分享患者在ICU的动态,他们为患者读报纸、帮患者和家人视频互动等,还在微信群宣讲疫情防控知识,家属们则在群里和护士们咨询情况、沟通交流。此举获得大量患者家属点赞。

       成都市民张先生的父亲在该院ICU住院。“入院放心,进院顺心,出院开心。”张先生说,他100岁的父亲在年初的时候转入ICU,没想到头一天他就被拉进这个护理反馈群。“父亲想我们了,我们想父亲了,护士会帮我们视频通话,每天给父亲喂饭、按摩、交流都能在群里看到视频,有时不方便送餐,群里的护士妹妹还帮忙在网上点餐,我们真的很放心。”

       “真的很细心,(护士们)连老人买什么东西最合适都提醒我们。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和姓,每天送饭时他们戴着口罩也看不清楚容颜,但他们的微笑、对老人的呵护让我们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张先生补充道。

       “我们不仅要‘知症懂病’,还要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带给病人宽慰。”周洁说,这是重症医学科护士们的共识。对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如今,重症医学科有医师5名,护士16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名,中级及以上职称9名,平均年龄31岁。别看科室人员年轻,他们可承载了大家对重症医学的理解、热情与专注,他们更是遏制病情发展的“温柔杀手”。

       加强术后管理

       患者放心,家属安心

       重症医学科主任林峰介绍说:“ICU和其他科室不一样,它针对的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临床综合征。比如休克,其实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状态”。

     “我来省四医院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刚开始并没有重症医学科,这个科室是后来组建起来的。最初医生们的信任度也不是很高,患者快不行了,会建议到ICU试一试。”而现在,ICU已经成了医院必备科室,是大家信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林峰表示,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医疗技术、设备的进步。“围手术期的管理对于患者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大多数手术病人重视手术过程,而忽视了围手术期的管理,就整体效果来看,围术期或术后管理与手术相比,前者更甚。”

       通常情况,外科重症病人术后被送到ICU,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护、治疗,通过镇静、镇痛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等治疗。重症医学科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等设备,还有数不清的气管插管和一些气管切开所需的急救器材,每个设备都需要医护人员操作。如果病情紧急,还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动静脉刺穿、气管切开、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超声检查等有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我们除了正常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提醒、督促或必要时使用设备带动病人活动。适当地活动才能大幅减少并发症,最大程度保证手术效果。”正在重症病房工作的黄钰这样说道。

       病人卧床后,双下肢不活动或者活动少,一旦出现血流瘀滞,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导致严重的致命性后果,比如肺栓塞性猝死。对术后病人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禁忌,医生护士都会鼓励病人活动。

       一位80多岁的老年患者说:“营养支持做得好,各种管道管理做得也好,没啥并发症。留在重症病房,我放心,儿女们也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