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本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青壮年多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概率相仿。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国内近年来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分为:1.免疫因素。大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可伴发结节性红斑、虹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免疫性疾病,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常可奏效。2.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在种族间有明显差异,白种人高于黄种人和黑种人,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配偶的发病率不增加。3.感染因素。溃疡性结肠炎可由痢疾杆菌、溶组织阿米巴或病毒、真菌所引起。4.神经精神因素。当患者常有精神紧张和焦虑表现时,由于大脑皮质活动障碍,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引发肠道运动亢进、平滑肌痉挛、肠血管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结肠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及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
1.总体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起病较为隐秘,少数为急性。病程呈现慢性过程,表现为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少数患者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劳累、饮食失调、精神刺激、继发性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消化系统临床表现。腹泻和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程度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轻重。病情较轻者,每日排便2~4次,为软便、稀糊便。病情较重患者,每天排便约10次以上,频繁排出稀水样便,甚至大量便血。病变局限在直肠的患者,鲜血浮于粪便表面,可伴有里急后重之感。病变扩展至直肠以上者,血液常混于粪便之中。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可感到腹痛症状,其中轻度或处于病情缓解期的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也可涉及全腹。若炎症波及腹膜或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
3.全身表现。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处于活动期时,可出现发热现象。中、重度患者可出现高热情况。当病情持续活动,常可伴有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尤其易发生低血钾。
4.肠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外表现可出现如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虹膜炎、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有些表现可随着结肠炎的控制而缓解或消失。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应注意充分休息,进行流质饮食。严重者,需暂时停止进食,进行肠胃外营养,当病情缓解后,可改为易消化、少渣饮食。患者应减少脂肪摄入,补充足够热量,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同时,可加强支持治疗,如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可输入人血白蛋白。在治疗中,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针对存在腹痛、腹泻的患者,需注意慎用止泻药、抗胆碱能药、阿片制剂等,以免诱发结肠扩张。
2.药物治疗。可以选择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其中,氨基水杨酸制剂为治疗轻度及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氨基水杨酸制剂可出现一定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等,使用该药物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象。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主要适用于重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或经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无效的轻中度患者,尤其是病变较为广泛患者。一般可以用泼尼松40~60mg/d,重度患者可先用甲泼尼龙40~60mg/d进行静脉滴注,一周后改口服泼尼松60mg/d。待症状缓解后,可开始逐步减少药量直至停药。
免疫抑制剂主要应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可使用硫唑嘌呤。临床中常将氨基水杨酸制剂与硫唑嘌呤类药物合用,但氨基水杨酸制剂会增加硫唑嘌呤类药物骨髓抑制的毒性,需特别注意。(南部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