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3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胃息肉病因及治疗
曾华波

       胃黏膜表面附带的桑葚形、半球形、球形、卵圆形、细长蒂赘生物便是胃息肉,往往多发于胃窦部,大部分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表现,只有少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出现腹部按压痛感、食欲降低、腹胀、恶心、消化道出血等表现。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度,多数患者错误地认为胃息肉就是恶性肿瘤,相当于自身已患“癌症”,严重影响到健康的身心状态。实际上,几乎所有患此疾病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临床中只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便可有效清除胃息肉,避免不良风险的发生。那么,胃息肉是如何引起的?可以采取哪些治疗方式?本文将着重对这两点进行讨论。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

       目前,临床中主要归纳胃息肉的发病原因分为几个方面:1.慢性胃炎与Hp(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发病的常见原因来自Hp感染,受到慢性炎症的长时间刺激,胃黏膜会出现过度再生上皮细胞情况,最后形成胃息肉,目前,以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最为多见。可以说,胃息肉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感染Hp,对其予以积极治疗,是防止胃息肉形成的重要手段。2.长时间使用PPI(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会对胃酸起到抑制作用,致使机体存在胃泌素血症或处于低胃酸状态,从而增加胃息肉(特别是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概率。3.胆汁反流。胃部有胆汁反流,将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出现炎性反应。此外,胃内存在大量胆汁会对其酸性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加快胃息肉的生成速度。4.萎缩性胃炎。如果患者自身患有萎缩性胃炎疾病,那么在其胃黏膜上皮部位会出现细胞异常增生现象,从而形成胃息肉。5.其他原因。可划分为原发因素及继发因素,其中,原发因素包含遗传、年龄、生活环境等;继发因素包含情绪长期低落、酗酒嗜烟、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等,均会增加发生胃息肉的概率。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往往由病灶的类型及大小决定。如果患者存在症状表现,则需要前往医院采用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而目前在临床医学中,胃息肉几乎无症状表现,面对此种现象,采用治疗方式主要由患者是否存在癌变倾向决定,如果癌变风险较高,则必须手术切除,若癌变概率小或无癌变风险,则可采取普通方法处理,无须进行特殊治疗。现阶段,治疗胃息肉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一般治疗。即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剧烈运动,并且保持正常、规律的作息习惯与饮食习惯,戒烟、戒酒。若患者存在慢性胃炎疾病或感染幽门螺杆菌,则必须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个体由于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用药方面,往往并不存在绝对的最快、最好及最有效,除了非处方型、常用型药物以外,需要医师通过评估病情来指导用药,从而拥有正确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患者如果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起到根除作用,不仅确保胃息肉的消失,也可对其复发起到抑制作用。

       手术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创伤小是内镜下切除胃息肉手术治疗最为显著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手术费用与患者胃息肉的数量成正比,手术方式由胃息肉类型、大小决定。针对家族性以及腺瘤性胃息肉而言,在所有的胃息肉类型中,有着较大的癌变风险,因此,必须通过胃镜手术予以切除。

       综上所述,胃息肉并不是难以治愈、威胁生命安全、病症痛苦的恶性肿瘤疾病,只要人们定期体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便可降低胃息肉的发生概率,保持健康的身体。(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