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3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防湿气 《黄帝内经》这样说
顾娟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们说,最近感觉身体湿气重,不舒服。那么湿气重有哪些表现?听到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本文将通过黄帝内经看看中医如何防湿气。

       湿气是从哪里来的

       一般情况下,当湿超过了人体耐受力时会对人体造成威胁,就成了致病因素。黄帝内经中对于湿气侵体所造成的身体病痛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者说的是人的身子底子厚了,实力强了,那么对于病邪的侵犯也就是相冲突,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后者就如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也就是说总是让身体在不好因素的影响之下,最终也会猝不及防地患病。结合古代医学家的相关认知能发现,湿可以通过生活、工作环境由外部入侵人体,也可以通过内部的饮食入侵人体,或者因酒后受到寒凉而产生。除此之外,天气之湿属于地理环境因素,如果是外部加内部的共同湿气,加上当前人们起居无常,喜欢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空调、电扇,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

       天之湿。古人的阴阳思维方式,一年有四季,四季有六季,一季可以再分为四季,一个月、一旬甚至一天都有四季。这也间接表明,湿不仅仅是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影响人,也会在每天对人造成影响。

       地之湿。中国幅员辽阔,整体地势天不足西北,西北边山高,地不满东南,东南海深。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有四季分明的,有偏干热的,有偏湿热的,有的地方偏温暖,有的地方偏寒冷,江河湖海有水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湿重。

       饮食之湿。总结容易生湿的食物,首先就是酒。传统上是白酒,当前酒的种类日益丰富,尤其是有啤酒之后,生湿能力大大增强。另外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随着视野开阔变得更加丰富。在饮食上,很多人没有办法贴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盲目学习西方人的饮食,体内有热,更喜贪凉,这样就会助长湿气在体内的侵袭。

       中医如何防湿气

       中医认为,水湿的代谢主要借助肺、脾、肾3个脏器功能,当液有余的时候,就要注意这3个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然后寻找解决方法。

       肺主皮毛,一定要避免冒风淋雨、远行涉水、久穿湿衣、坐卧湿地,这样都会损伤肺的功能。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不要吃那些生冷刺激性的食物,给脾胃的消化造成负担。肾主骨,千万不要久处于寒冷湿冷的地方,也不要殚精竭虑。中医常提到的除湿方法不外乎发汗和利小便,常用的包括薏米、生姜、赤小豆、白扁豆、白茯苓、苍术、白术。这些食物能有效地减少湿气,体内湿气重的破解方法讲究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最靠谱的方法有山药豆腐汤、红豆薏米绿豆粥,通过排解体内湿气能够解除百病之源。湿气是万恶之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在皮下就会形成肥胖。现代人的病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因为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

出汗能有效地祛除湿气,尤其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让身体的汗排出来,否则湿气过重,到了冬天一定会得病。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能够缓解压力,帮助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可以尝试跑步、游泳等运动来实现气血循环,进行这些运动还可以增加水分代谢。通过针灸按摩膝窝、肘窝、腋下等相关的部位,找到这些排污口,让湿气尽快排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