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成都首个“绿色导管室”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投用。自此,该院正式迈入电生理手术“零射线”时代。
告别铅衣 医生“轻装上阵”
年过七旬的李婆婆,3年前出现心累、心慌、头晕等不适。后续症状逐步加重,被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脂血症,并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最近,李婆婆自觉在“感冒”后心累、心慌等,被家人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现在药物已经无法控制病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根据老人的病情,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汉雄带领电生理团队给予了射频消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案。
手术中,电生理手术团队却并不像往常一样穿戴重达近10公斤的铅衣装备,而是身着手术服“轻装上阵”。这是因为手术团队使用了新型的“绿色电生理技术”——心腔内超声导管,来代替传统的X射线作为手术医生在血管内的“眼睛”。导管精准落位于病灶点后,医生通过射频消融阻断了李婆婆“不合规”的心脏跳动。
时代更迭 实践“绿色电生理”
房颤、室速、室上速等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而通过血管开展射频治疗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导管射频消融术需在X射线的“导航”下开展。射线的使用,将一部分患者挡在了“门外”。
如何让更多的患者群体享受到高质量的治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以创新驱动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绿色电生理”治疗的探索。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准备,“绿色导管室”正式投用。
什么是“绿色导管室”?绿色导管室配备先进的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及腔内超声、超声机等设备。手术中,医生将心腔内超声导管置于心脏中,代替传统的X线成像观察导管的位置,并结合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实现精准化的“零射线”治疗。这样一来,孕妇、备孕者、儿童、造影剂过敏者等群体的治疗,将不再受限。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震表示,从此医生将可以不再单一依靠X射线作为“导航员”,而是利用心腔内超声实时精准掌握心脏解剖结构,切实践行“无线、精准、安全”的绿色电生理先进治疗理念。
探索路径 推动同质化发展
“既能实现对患者、医生的健康保护,更能进一步拓展受益群体,让过去‘受困’的患者无负担接受治疗。”张震表示,“绿色导管室”的投用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国内真正能独立开展该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
“绿色导管室”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考验。这源自它的“门槛”——绝不仅仅只是为医生换了双“眼睛”,而是对手术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心脏电生理基础、熟练的导管技术,还需要纯熟的心腔内超声技术。
下一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区域心血管疾病诊疗“排头兵”优势,进一步致力于 “绿色电生理”体系建设。通过可复制的“三院经验”,推动区域同质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