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医科建设呼唤人才培养新路径
□ 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 周天华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赋予医学教育“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战略新定位,加快推进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时不我待。

       当前,学科交叉汇聚和跨领域创新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大趋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战略意义越发凸显。新医科建设正积极呼唤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要构建学科融合的育人新理念。在人才培养中要贯穿全生命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把医学教育内涵由重治疗向强预防、乐康养的方向延展,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在“医学﹢X”反应方程式中的催化剂作用,通过“医学﹢前沿学科”催生新的育人方向,“医学﹢应用学科”形成新的育人动能,“医学﹢顶尖学科”塑造新的育人优势,以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学科交叉科学配置,在学科连接点建立育人新路径,推动产生医学教育“新聚变”。

      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要构建知识复合的培养新模式。这需要直面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推动不同学科内在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以培养汇多元学科、通临床研究、强实践能力、善协同攻关的复合型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设置以产生重要创新成果为主的育人新项目,形成多学科背景团队的育人新范式,构建医教研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建立本研贯通、整合式、前沿性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持续探索形成宽背景、厚基础、强交叉的医学教育模式。

       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要构建评价综合的保障新体系。复合人才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开拓性、综合性等特点,要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从组织架构、育人平台、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适应“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学科发展逻辑的保障体系。同时,交叉的广度与深度是成果分类评价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充分尊重交叉学科特点和规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全方位评价体系,为保障“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良好生态。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养高水平医学复合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医学教育理论体系的迭代、培养模式的创新、保障体系的变革,打破领域之分、学科之界和专业之别,回答好自主培养新医科人才的时代之问,推动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