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陈首名:一双慧眼识别片子真相
苏丹

       在黑与白的空间搜寻疾病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患者生存的点滴希望;在光和影的舞台求解生命的方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强力的支撑。

       他的履历并不复杂,但“内涵”却很丰富。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影像中心主任;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九批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医学会放射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攀枝花市医学会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攀枝花名医”培养对象。他,就是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攀大附院”)影像中心主任陈首名。

       救死扶伤 练就“火眼金睛”

       2002年,怀揣救死扶伤的梦想,陈首名进入攀大附院。20余年来,他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磨砺匠心,在影像医学领域默默耕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其在呼吸、消化、中枢神经等系统疑难病例诊断上颇有建树,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可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陈首名诊断的几个病例堪称经典。

       去年初,外地来攀康养的李女士出现浑身乏力、体重减轻和咳嗽等症状,在当地体检后被告知系肺部结节。由于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李女士来到攀大附院。在为其做CT检查时,通过人工智能AI筛查,陈首名准确地找到了病灶,并根据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判断李女士为肺癌。后来的手术证实了陈首名的判断,由于发现较早,李女士预后良好。

       另一位刘先生的情况与李女士恰恰相反,刘先生是因为肝脏有一个占位,有专家认为是肿瘤,需手术切除,刘先生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陈首名为其做磁共振检查时,在病灶中心发现一个很小的高信号改变,正是捕捉到这个微小的信号,陈首名否定了“肝癌”的判定,而怀疑其为肝脏炎性病灶。刘先生将信将疑,又咨询了其他医院的专家,同时,一年内做了4次复查,发现病灶逐渐缩小,最终证实为肝脏炎症。刘先生十分感激地说,“陈主任精湛的技术,不仅让我避免了开刀的风险,更让我重拾起生活的信心。”

       培养人才 方法别具一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科室负责人,陈首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他的培养方法别具一格,不仅按解剖系统划分了神经、骨关节、心胸、腹盆、核医学5个亚专业组,还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将其送到相应的国内著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近年来,影像中心先后有多名医师被送到北京阜外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等进修学习。

       由于影像中心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学成归来的医师将先进理念和科研教学结合起来,在陈首名的带领下,不仅承担攀枝花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泸州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以及周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进修带教工作。还先后开展多个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应用3.0T磁共振和心脏磁共振后处理软件CVI42测定健康人群左室心肌应变值的范围》《3.0T磁共振下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对高血压心脏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研究》等4项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级科研立项。

       以仁心书写大爱,以坚毅铸就担当。去年12月,由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激增,陈首名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医技护几乎全部感染的情况下,轻伤不下火线,元旦节、周末均正常上班,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据统计,去年12月,影像中心平均每天出具CT报告达750份,最高一天达近900份,而平时平均每天出具CT报告为3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