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3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人民医院
大急救平台抢回一命
□万文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2月17日,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生命体征平稳的小李在病房里休息,在医生口中得知中午开了药就能回家,小李和家人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对于小李来说,从“鬼门关”前闯了一圈实属不易,而助他闯关的,是德阳市人民医院大急救平台。

     “患者33岁,急需ECMO抢救,疑似心梗……”2月5日上午11点35分,一通来自中江某医院的求助电话打进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立刻通知了心血管内科和ICU准备设备并前往中江转运患者。通话中得知,患者小李已经在医院住了一天,在此期间,小李的病情看上去已经有了好转,但打这通电话时,小李的病情十分危急。

     “在当地医院我们了解到,患者在发病前长期存在吸烟和熬夜的情况,不久前觉得胸闷气短并伴随阵痛遂到医院就诊。2月4日,小李症状有所缓解,和家人商量着5日回家过节,不料5日上午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心源性休克。”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芳明向记者讲述了当天的情况:2月5日上午11点35分,患者血压很低,已经陷入休克。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随即携带设备,出动救护车,到达小李所在医院,争分夺秒进行穿刺,并接通ECMO为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在救护车疾驰回德阳市人民医院的路途中,ECMO小组提前与心内科衔接,院内开通绿色通道,绕行急诊,将患者直接送入导管室。

       此时,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欧荣华已在导管室等候,患者送入手术间后,手术团队迅速开展消毒、穿刺、造影、植入支架等一系列工作,积极抢救患者濒临坏死的心肌。由于提前运用先进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为抢救心肌赢得了先机,手术仅用了不到30分钟,堵塞的血管便顺利开通。

       由于发生了心源性休克(CS),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排出量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体循环障碍引起了临床综合征,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并得到有效的循环支持,患者死亡率将高达80 。该院ECMOL团队携手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年轻的心梗患者小李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对于小李和抢救他的团队来说,这个元宵节,有了特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