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校园防疫手册”来了!
来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

       近日,全国学校陆续开学,学生返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做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指南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工作力量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开学返校前一周,学生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校内餐饮、物流、保安、保洁等重点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或抗原检测。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等。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为“乙类乙管”,新学期校园生活将有哪些新变化?如何做好师生日常的健康监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这些关切。

       如期正常开学

       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

       如无特殊情况,学校一般不提前开学;如无疫情风险,学生一般不延迟返校。

       开展健康监测

       中小学开学返校前一周,要求学生居家每日开展健康自测。

       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要动态掌握师生的健康状况,做好健康服务跟进。

       不带病到校   

       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者学习。

      入校测量体温

       师生入校时要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的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落实晨检午检

      要落实中小学校晨检和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的电子台账,提高校园疾病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水平。

       做好康复期管理

       引导师生做好康复期健康管理,不组织、不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活动。

       提供心理援助

       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指导和心理援助服务,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保障正常秩序

       没有疫情的地区,学校开学后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防疫能力

        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的建设,配齐医护专业人员,配备充足必要的药品、医疗设施设备和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