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便进入了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虽寒冬已尽、依然春寒料峭,春回大地还须待以时日,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立春后养生。那么,在这个明媚的春天,人们在起居、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应该如何顺应这一变化呢?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金堂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华。
立春后起居饮食有讲究
养成好习惯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自然界阳气初生,人体养生也应着眼于一个“生”字,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王华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以下几个好习惯:
多喝热水。春季阳气升发,活动时容易耗伤津液,出现水分丢失、口干舌燥等。多喝热水还能够快速温暖身体,为身体保暖。
经常开窗通风。预防感冒、新冠病毒感染等就要经常开窗通风,因为密闭的空间很容易滋生和传播细菌和病毒,当人们进入这样的空间里,自然容易生病。
坚持运动。《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让病毒和细菌无机可乘。尽量选择户外运动为主,宽阔的空间更容易使人放松,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踏青春游的风俗,不失为春季户外运动养生的好方法。比如说每天可以在户外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骑自行车、慢跑、打羽毛球等。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左右或者微微出汗即可,过度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
御风防邪
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正是因为气候刚由冬进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常伤人肌表。同时,由于人体腠理随着气温的升高,开始变得疏松,皮肤毛孔亦是如此,很容易受到风邪及其他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减脱冬装尤应审慎,应当遵循古谚所说的“春捂秋冻”,以御风防邪。
调畅情志
中医理论认为,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木性,因而春气通肝。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大怒伤肝”之说。人们在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肝气或肝阳升动太过,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反之,若心情抑郁,导致肝气郁结也会发生疾病。应注重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切忌情怀忧郁,愤然恼怒,是立春养生的一大关键。选择户外运动、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是放松心情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在家可以养养花草以愉悦心情。
饮食清淡
春季肝气旺盛,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保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清淡、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结合以上特点,王华推荐了山药粥的食疗方。“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善用山药粥治疗多种疾病。”王华介绍了山药粥的具体做法:
1. 生淮山药500克,适量白糖,将淮山药扎细过筛,放入盆内,调入凉水成糊。锅中放适量水烧沸,边搅边下山药粉,烧至熟,加白糖调味即成。
2.鲜山药100~200克,洗净切片,与粳米100克同煮粥,作早、晚餐食用。
婴幼儿和孕妈妈需注意
婴幼儿
“立春后随着天气由寒转暖,尤其是温室效应使各种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进入生长繁殖期,温热毒邪也开始活动。”王华告诉记者,在这个时候婴幼儿一定要注意避风防邪,在室内要注意空气流通,避免在外人群扎堆,造成一些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宝宝们生长的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因此,春季助长,宝宝的食物品种要丰富多样、营养全面,并且色香味俱全,主食粗细交替,辅食荤素搭配,添加蔬菜水果,给宝宝多选择含钙、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豆制品等。春天,大脑发育也较快,要多给宝宝吃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核桃。
女性
“春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也是皮肤最容易过敏的季节。”王华表示,春季皮炎是一种光感性皮肤病,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同时,逢春花开,空气中花粉漂浮量骤增,极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过敏体质者容易引起过敏,出现呼吸道、眼部和皮肤的过敏反应。因此,应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物质,如花粉等。
此外,春季应特别注意保持腿脚的暖和,裤装、鞋袜不能穿得过于单薄,女士也不宜过早穿裙子、丝袜,更不适宜把膝关节、肚脐暴露在外面,容易导致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病、关节炎等。
孕妈妈
怀孕期间属于特殊时期,孕妈妈们应该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出门养成戴口罩的习惯。尽量不要感冒,“因为感冒后,每个人病情不一样,一些孕妈妈用药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不用药治疗,病好得会慢一些,加上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吃药不利于自身及胎儿发育。”王华建议,春季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孕妇感觉冷的时候要适时添加衣服,在受凉后可喝一杯红糖生姜汤,帮助暖暖身体,将寒气发散出去。